如何助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

作者: 刘国辉 田苗 妥佳宁 董子铭 周东

如何助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0

10月14日,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促进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四川新华)重点实验室、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承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研究年会在成都天府书展期间召开。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国辉先生,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国际口述史协会(IOHA)副主席田苗老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妥佳宁教授,四川电子科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子铭老师与主持人周东,就如何发挥各自职能助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开展畅谈所思所想。本刊根据对谈速记整理如下。

主持人:国辉秘书长,第四届全民阅读研究研究年会面向各地市、州宣传部及基层组织、各新闻出版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全民阅读推广组织等发起“全民阅读创新服务典范”案例征集活动,您对此是非常了解的,请您谈谈如何让读书在民间发酵,让阅读这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

刘国辉:全民阅读重在全民,重在创新,重在筑基,这是全民阅读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这三点从哪些方面体现,到哪里去发现?肯定是从更多的全民阅读优秀案例中去寻找,这也是发起全民阅读案例征集活动的初衷,大家的积极性超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那么短时间就征集到这么多的案例,可见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主持人: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什么要不断提倡、号召、发动大家来阅读?

刘国辉:我国历朝历代都尊崇文化,重视文化,强调读书,为什么现在还要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读书的基本层面放在了全民上。读书人不用引导,原来不读书的人、少读书的人,通过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和开展,能够参与其中,培养爱读书、善读书的习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面对全民文化的大提高有两次,第一次是解放之初的扫盲,这个扫盲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的基本建设;现在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中国提出自上而下的全民阅读,这必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基础。

主持人:图书馆在提高阅读质量和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田苗老师分享一些关于全民阅读的体会。

田苗:图书馆工作者一直是全民阅读这个“硬币”中的一个侧面,我们的工作是尽量把图书保存好,让其更好地服务读者。全民阅读实践工作已经深入基层,普及全国,各种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丰富多彩,但是我国年人均读书量却依然不高,我想全民阅读的理论指导思想可能需要创新。

我个人认为阅读学还是哲学里的诠释学、解释学。阅读学是意义提取的过程,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因此全民阅读的行为,包括全民阅读的活动、资源,也包括对阅读本体的研究,对阅读的评价体系。国图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和文化部的老部长王蒙先生一致认为,要创立一个以读者为中心,排除商业导向的图书奖,以促进全民阅读。于是国图在2005年创立了文津图书奖,至今已举办18届。文津图书奖有几个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作者与出版社为共同获奖者,因为我们认为一个好的阅读资源是作者和出版人共同完成的。“文津”来源于“南三北四”的《四库全书》,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叫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北洋政府时期,鲁迅先生任教育部佥事,把承德这一套书拿到国家图书馆,因此把国图门口的地安门东大街更名为“文津街”,大陆和台湾地区现在一共还剩了三套半,原架原函原书的只有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本了。文津图书奖的另一个特色是不做文学类,目前三个奖项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普及和少年儿童读物,请大家多关注文津奖。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的方式阅读,阅读量其实是在增加的。但是读什么,怎么让更多的人得到提高?请妥老师分享。

妥佳宁:今天听到很多基层的全民阅读案例,给我非常多的感动,他们是有信仰的人,把自己的爱奉献给整个社会,做的不仅是阅读的工作,而是如何通过阅读这个载体、这种传播方式来改变整个社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民阅读有非常多的环节,基层做的是到达民众的阅读推广环节。这包括图书馆、书店的传播环节,还有出版社、杂志社这样的生产环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学者也是其中之一。我是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想分享的是如何将专业阅读和全民阅读更好地结合起来。我是学文学的,方向是茅盾文学研究。1940年,茅盾到延安做了一系列讲座,这一系列讲座既迎合了当时延安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探讨,又回应了当时民族形势的讨论。茅盾重点讲了一个市民文学的话题。什么叫市民文学?如从宋代开始就有大量的评书故事,这些评书故事不是写给专家学者,不是写给贵族文人,而是写给老百姓的,市民通过听评书,通过像茶馆一样的社会空间来了解社会。他们了解的是什么知识呢?不是学者的知识,而是市民的知识,《水浒传》《西游记》这两本小说成书之前,是通过评书的形式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的,这就是茅盾讲的市民文学。他还讲了市民文学表现了市民这个阶层的某种革命性可能。这给了我一个启发,今天的专业阅读,学者写出来的书,还能让市民们喜欢和接受吗?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我写出来的书,数学系的学生爱看吗?也许能让另一个专业的学生喜欢读已很不容易了。在这样的情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我思考了很多,还想起了自大学以来很喜欢读的一本书是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第八版举了非常多的案例,通过案例讲清楚每一个社会心理学故事,告诉大家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提升幸福感。我是学文学的,但我能读懂这本书,并喜欢上了这本书,逢人就推荐,我想这就是讲好人类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学者作为知识生产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通过更多更浅显的方式普及全民阅读,让全民阅读和专业阅读结合起来,这可能是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涉及阅读层面,包括市民阅读、专业阅读,及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个人心理变化,这些是和整个国家文化走向密切相关的,请董老师再谈谈。

董子铭: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个人体验,但全民阅读是一个宏观上的公共政策,一个国家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抓手,进阶为国家战略了。一直困惑我的是如何从大量如火如荼的阅读活动、阅读实践的优秀案例中提炼出共性规律,结合案例个性特色搞理论研究,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也赞同苗老师说的,阅读就是寻求意义,所以关于阅读的理论,我发现很多阐释学在研究,现象学在研究,语言学在研究,符号学、接受美学等都在研究阅读,但是他们研究的阅读,更多是有知识的读者,有一定能力的读者,是精英阶层。但全民阅读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从全民的角度来看阅读,就不能忽视基础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阅读能力可以从最初信息选择获取的能力,到我们接触文本之后感知理解的能力,进行想象、联想和反思的能力,再进阶为鉴赏批判性思维和表达反馈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体系的要求。在媒介、技术不断推进下,我发现对这些能力有赋能,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比如我们建构了基于社交媒体的数字化传播环境,获取信息变得容易了,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上网了,但在浩如烟海的数字文本中,如何找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和图书信息变得更难了。

在研究过程中,我想分享另外一个小观点——助推。“助推”没有大小之分,就是一个推动,一个向善的作用,比如助推全民阅读,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在行为经济学的语境当中,“助推”是轻轻地推,如何用很小的一点力量带来巨大改变,这值得全民阅读引入和思考。

主持人:助推也好,引领也好,都是属于轻轻给力,不能用力过猛,阅读还是个人兴趣的激发。国辉老师在韬奋基金会,你们在引领阅读方面还有哪些经验?

刘国辉:我认为阅读推广的案例也是一种助推。收集阅读推广案例的第一个意义和价值在于收集更多美的东西。中国地大人多,个性无限,创新无限,阅读更是个人的事情,但全民阅读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沙成塔,积水成渊,让全民热爱阅读。第二个意义是为丰富多彩的个案提供展示空间。在评选工作中大家受到教育和感动,增强推进全民阅读的信心和决心,从中取长补短,在自己的身边用最适合的办法推进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第三个意义,案例征集推广是全民阅读实践的生命之树,为阅读理论的研究提供源头活水。研究必须建立在案例之上,充满活力和生命气息的活动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全民阅读研究年会要把征集案例工作坚持下去。

主持人:今天我们进行的学术交流,也是一种助力,包括田苗老师讲到的文津图书奖,对优秀作品推荐也是一种助推。研讨会中的某一个观点说不定对下一步的全民阅读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请每一位老师用一句话对今天的主题做一个总结。

董子铭:阅读本身是一种助推,一种改善人类精神面貌,解决社会问题的以小博大的助推,全民阅读需要助推,希望学术交流的小天地能够助推全民阅读的大事业。

田苗: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我们谈全民阅读,谈阅读推广,我想在“全民”两个字间加几个字,就是“全体民族每个人的事”。

妥佳宁:阅读活动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或者传播知识,是在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你没有见过面的作者和你身边的那些人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全民阅读不仅是阅读,也是整个社会不断改善社会关系的一种活动方式。

刘国辉:我用前面的话说一句,全民阅读在于从自己做起。

主持人:从自己做起这是基点,一个私人的阅读空间,一个私人的阅读行为,然后在全民普及,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引领的一种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