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山水田园诗生态美的多样性

作者: 柏松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大多数内容与自然环境相关,其中不少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枝奇葩,作者大多具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以饱满的感情观照所处环境,以描写自然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题,以山川、田园、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对象,诗句中充盈着对生态美的追求和热爱。

山水田园诗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因素,潜藏其中的生态美并不空洞,对山水田园诗进行生态审美拓展,可以从变化的四季时序之美、自然地理之美、动植物多样性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等几个角度去探寻其中蕴含的生态美,从而引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促进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四季时序之美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生态审美要结合传统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必然显现在特定的时空之中,时空观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并受到高度重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时空观紧密相连。中华文明发源地中原地区,处于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一年中随四季气候变化各地展现出不同的景色。漫长的岁月中,古人探索出四季物候变化的规律,总结为“二十四节气”,并以此开展生产生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四季不同的物候现象触发诗人的情绪变化,他们将思绪变成文字,表达对时序变化季节转换的感应。在传统文化的时空观里,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时间无形,诗人通过描写物理空间里景物的变化、不同时节的特定物候来表现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草木萌动”是春天雨水节气的典型物候,初春的草芽刚刚萌芽,近看若有如无,远看却一片新绿朦胧,淅沥沥小雨和朦胧草色展露出雨水节气春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高温多雨是北半球夏季的主旋律。盛夏时节、暑气蒸腾,黑云密布,强对流天气下霎时就会有暴雨狂风来袭。苏轼用“白雨跳珠”将大暑时节“大雨时行”的物候特征描绘得生动贴切。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秋风起,天气由热转凉,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凋零。杜牧此诗没有“寒霜降、草木黄落”的悲秋之情,用堪比春花的火红霜叶渲染出艳丽、豪爽的秋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立冬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水始冰、地始冻,万物进入潜藏阶段,冰雪覆盖大地,山中不见飞鸟、道上没有行人。如此的冰封苦寒很好地衬托出独钓渔翁的执著与孤傲。

自然界无尽的生死荣枯、变化迁移,能让人最直观地感受到光阴的流逝,日月相推、寒来暑往,围绕四季时序变化这个主题,将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诗人有关四季的作品串联阅读,能清晰识别诗歌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生态意象,了解四季更迭成岁的自然规律,欣赏随时序变化渐次出现的多姿多彩的物候景象,品味诗人与自然之间美妙的节律感应所生成的审美果实。

自然地理之美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高山、平原、丘陵、峡谷、盆地、洞穴……地球表面各种形态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环境相关知识能有助于阅读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美。北半球这片广袤的大地养育了我们的先辈:他们在田野里播种耕耘,在江海里乘风破浪,在草原上放牧牛羊……当丰富的自然地理之美被诗人们尽收眼底,自然赞歌便奔涌而出。

山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是鲜卑人游牧生活的写真,关于诗中阴山的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有内蒙古大青山、新疆天山、辽宁医巫闾山等不同定位,无论阴山位置在哪里,通过与“川”的对比描写,高峻山峰兀立文字间。

高原。一般认为《敕勒歌》中赞美的“刺勒川”位于内蒙古高原,这片由黄河冲击而成的肥沃土地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地表草本植物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示了温带草原最和谐的生态系统。

河流。中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江河湖泊众多,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山水诗中多有对两大母亲河的歌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以雄浑酣畅的笔力展现出黄河汹涌奔腾一往无前的气势,描绘出黄河河道蜿蜒曲折,因流经土质疏松、易蚀易散的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浊浪滔天的地理特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长江流域地形西高东低,江流奔涌到三峡段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江水在褶皱山脉巫山中穿行,呈现出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水势湍急为乘船快速沿江顺水而下提供了便利,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湖泊。“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时洞庭湖总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公里,湖面宽阔,君山岛坐落湖中,形成“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有山的奇特景象。“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宋代杭州西湖的山水格局为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苏轼笔下细雨中的被群山环抱的西湖淡雅、空濛,湖光山色美如西子。

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庐山是断块山,山体多断崖,丰沛的雨水在山间汇成泉流,遇到断崖形成瀑布。悬崖、壑谷、瀑布构成庐山雄奇险秀的特色。

阅读这些诗歌仿佛打开了用文字描摹的一幅幅地图,成为了解华夏大地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华夏自然地理之美最生动、最富有诗意的资源。

动植物多样性之美

自然者,万物之自然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先民在对生态多样性的长期认识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动植物相关知识,华夏大地保存了20多万种动物和3万多种高等植物,约占世界生物物种总数的10%。山水田园诗聚焦山水风景和田园生活,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中不同的生态系统,也包括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动植物。

山水田园诗中,涉及的动物界生物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其中脊索动物门最多,主要包括鸟纲、哺乳纲、鱼纲等;节肢动物门主要是昆虫纲,昆虫是动物界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群体。

鸟纲包括被驯养的鹅鸭、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燕子、黄鹂等。鹅:“曲项向天歌”(唐·骆宾王《咏鹅》);鸭:“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燕子、鸳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绝句》);黄鹂、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雁:“月黑雁飞高”(唐·卢纶《塞下曲》)。

哺乳纲有驯养的牛、羊、马,也有在峡谷丛林自由出入的猿。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马:“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猿,“两岸猿声啼不住”(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鱼纲有鳜鱼、鲈鱼、河豚等,丰富的江河资源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衍空间。鳜鱼:“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鲈鱼:“但爱鲈鱼美”(宋·范仲淹《江上渔者》);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昆虫纲与人类关系密切,以昆虫入诗,让那些灵动的小精灵为诗歌增添别样的意趣。蜻蜓、蝴蝶:“唯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蝉:“意欲捕鸣蝉”(清·袁枚《所见》)。

山水田园诗中,涉及的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门、苔藓植物门等,被子植物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包括粮食、蔬菜、瓜果、树木、花草等;中国是世界上苔藓植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点从山水田园诗中可见一斑。

农业种植业中被高度重视的粮食作物、果蔬等在山水田园诗中得以呈现。粟:“春种一粒粟”(唐·李绅《悯农·其一》);麦:“麦花雪白菜花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禾:“锄禾日当午”(唐·李绅《悯农·其二》);葵:“青青园中葵”(《长歌行》汉乐府);桃:“桃花一簇开无主”(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梅:“梅子黄时日日晴”(宋·曾几《三衢道中》)。

也有分布很广的乔木、灌木。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枫,“停车坐爱枫林晚”(唐·杜牧《山行》);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禾本科有盛产于中国、分布广泛的竹:“入竹万竿斜”(唐·李峤《风》);草:“离离原上草”(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苔藓类植物随处可见。苔:“复照青苔上”(唐·王维《路砦》),“侧坐莓苔草映身”(唐·胡令能《小儿垂钓》),“应怜屐齿印苍苔”(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构成,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直观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山水田园诗中所呈现的动植物种类反映出古代中国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从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众多的动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长繁育,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营造出一个多姿多彩、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家园。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山水田园诗人与大自然感应,用心灵去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自然界中山水、动植物入诗,描摹山水、记录季节物候,农事活动,用文字去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

讴歌大自然是山水田园诗的审美重点,这些内容不但展示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也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诗人们讴歌日月星辰,“白日依山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赞美山川草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抒发身心融于自然的闲适惬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山水田园诗还表达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态度,赞美辛勤劳动,感恩自然的回报。“花木成畦手自栽”,自己动手美化环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初夏农忙季节,人们白天下田除草,晚上搓麻线,连小孩子也要学着种瓜。

山水田园诗中最能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积极和谐之美的是那些涉及农事的内容。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生物性和文化社会性相结合的过程,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结,积累了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经验知识,这些丰富的经验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比如,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的生产活动。中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自然环境有很大差异,北方水草丰茂,适合畜牧业,于是敕勒川、阴山下在放牧季节能“风吹草低见牛羊”。南方水系发达,适合鱼类生长,鱼类养殖业兴盛,“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江南特有的美景。

比如,因时制宜开展农业活动,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原则,四者不失时,才能五谷不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是重要粮食之一,也被用来泛指粮食。当大地回春,土壤解冻、地温升高,气候条件适宜后播撒种子,经过辛勤的耕耘,到秋天就会有沉甸甸的收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农历四月已进入初夏,大地葱茏、河水流淌、细雨濛濛、子规鸟鸣叫,乡村一派繁忙之象,人们抢着时间干农活,刚忙完蚕桑,又得去插秧。

古人顺天而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体现了对变幻无常大自然的适应,也反映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适应。当人通过劳动在特定的气候、土壤环境下让种子发芽生长成熟,人与自然便进入一种美妙的良性互动循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