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跨界教学:概念模型、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

作者: 刘庆莲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概念模型、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0

摘要:新时代跨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跨界融合趋势、教育学情的新变化、经典导读的教学瓶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等现实背景,促使经典导读课程迈上跨界教学的改革之路。经典导读跨界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跨界、教学时空的跨界、教学组织的跨界、教学思维的跨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经典导读  跨界教学  跨界整合能力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近年来,跨界教学成为国内大中小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学者们论证了跨界教学的理念和形态,认为跨界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学科联动,阐述了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跨界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跨界教师的发展路径等。现有研究成果在数理化课程、声乐教学、新工科、职业教育方面的跨界论述尤为丰富。经典导读属于人文课程,贯穿于大中小学生的教育,更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当代跨界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为新时代经典导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的背景

跨界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随着“互联网+”产业形态的繁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普遍使用,产业间的边界在消融瓦解,社会众多领域都涌现出跨界创新实践,例如产业间的跨界联合、商品的跨界营销、娱乐文化的跨界演出、文化艺术的跨界创作和跨界传播、学术的跨界研究等。这些跨界大潮,使得社会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保存下来的能够对人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的智慧成果,其主要内容特性之一是可阐释空间巨大,即具有多元化的跨界应用场景,能够使读者在跨界而统一的开放视野中增进智慧。正如学者所言,“经典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性的认识成果,其特点也不在于分别地把握世界和人类社会某个领域或某一对象,而是侧重于跨越界限,从整体上理解现实世界。”[1]为此,经典导读跨界教学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多元化跨界应用场景特性为当下的跨界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跨界融合趋势。2022年,《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十分重视学科的“跨界—融合—增长”,提出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强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等。可见,跨界融合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经典导读课程在此教育战略之下,以“跨界—融合—增长”的逻辑思路作为改革立足点,探索适应教育强国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思维整合能力、能够应对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经典导读的教学瓶颈。经典导读是高校常设的通识类课程,但调查发现,经典导读教学存在以下亟须解决的问题:由于社会通俗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大众文化的泛在化,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偏低,经典阅读量较少,普遍流于泛读、碎片化阅读,缺乏深度阅读;经典导读作为选修类的通识课程,常采用大班讲授法,教学方法相对枯燥,课堂吸引力不够、难以形成探究式课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普遍脱节,经典导读课程尚未摸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经典与专业结合,从而增加课程的实用性等。这些教学困境,迫使经典导读课程探索新理念与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将传统的线下课堂延伸为“线下+线上”的无限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环境。同时,新技术也重塑了教育教学形态,在大中小学等阶段,教育云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精品在线课程、共享课等教学创新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粉笔+黑板+投影仪”的授课模式,切实提升了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呼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经典导读课程应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的概念模型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指的是在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实践中,跨界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跨界统领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组织、教学思维的跨界。其概念模型可以从知识、时空、组织和思维这4个方面的跨界加以描绘,如下图所示。

知识跨界指的是经典导读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跨界,包括学科知识的跨界整合、跨文化对比、跨领域和跨行业导读等,强调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文本欣赏走向综合性的导读,要求师生以经典原著为基点,设计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网络结构阅读经典。

时空跨界指的是经典导读教学手段上的跨界,导读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线下(课室)与线上(云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泛在化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课堂上听课和讨论来完成,经典导读跨界教学则强调组织跨界教学,具体表现为课堂的小组项目合作、课外的个人与社团、赛事、企业结合。通过课内、校外多组织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跨界组织学习渠道,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的跨界人才。

思维跨界指的是在经典导读课中,学生获得了思维的跨界学习,具体通过跨界作业来验收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将经典阅读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爱好特长、专业知识、职业规划阅读经典,思考经典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可能性,从跨界创新的角度,多元化完成导读作业。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应把握三点核心原则:大胆跨界,寻找到科学合理的跨界原点,勇于打破学科的壁垒、知识与社会行业的壁垒,寻找知识深层次的联系与转化;智慧跨界,弘扬自主探究的精神,顺着经典原典带来的知识启发,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捷性,构建多层次阅读结构;在社会实践中跨界,知识的获取来自实践,并作用于实践,经典原著是人类在历史文明中总结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凝结的是劳动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跨界教学应高度关注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的价值意蕴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跨界”。“跨”是动词,意味着主动的逾越,迈过去,超越一定数量、时间或地区等界限;“界”是名词,边界、范围、限度,意味着事物的分类和内涵;“跨界”则意味着主动跨越两个以上不同边界的事物、现象等。跨界跨越的是异质的界限,获得是异质之间的融合和新生,标志着创新和创造。跨界是不断重组,产生新领域的过程,带来的是事物或者知识整合后的新事物、新知识,甚至新思维、新能力。

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跨界整合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跨界整合能力不仅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高阶思维能力。”[2]经典导读教学内容的知识跨界、学生思维的跨界都聚焦于培育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知识跨界要求师生从跨学科、跨文化、跨行业的视角重读经典,涉及诸多异质知识的跨界、融合、创新。知识跨界第一步是识别,师生基于经典导读的核心问题,识别出可以跨界且能够带来创新意义、实践意义的学科、行业、领域;其后,将这些跨界的知识,进行交叉、重组、融合,最后学生则在知识跨界这一重组过程中发展出新的实践领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转化。识别过程调动的是师生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系统,跨界融合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整合实践能力,转化过程培养的是学生获得新实践领域的理性精神。思维的跨界、学生创新作业的实践过程也如此,鼓励学生寻求、识别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跨界融合,从而得出自己的创新作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传统经典导读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知识的传递主要是“教师—学生”的线性顺序。在学生缺乏原著阅读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甚至可能停留在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孤立理解的浅层阅读。经典导读跨界教学是一种深度学习,它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跨界整合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知识来理解经典,从而构建一种知识普遍联系的思维观念,这种思维观念反过来促进其对知识进行探究性的深度学习,而非孤立、片面、静止的浅层学习;其次,经典导读跨界教学要求学生从跨界创新的角度完成作业,强调学习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和情境迁移,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爱好特长、职业规划等完成经典的阅读,从而获得阅读新体验。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关键能力是全球教育发展趋势。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细分为具体要求,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素养培育。跨界教学是经典导读等通识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内容的知识跨界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理性思维;通过时空跨界培育学生的学习乐趣、信息意识;通过组织跨界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创新意识;通过思维跨界验收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程度。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教改中,有教育者认为其中一个薄弱环节表现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不足”[4],过弱的通识教育、过强的实用主义、过窄的专业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脱节,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解决复杂问题、跨界整合、创造创新的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偏低,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经典导读,通过跨界教学,接驳专业教育,以“价值塑造+人文知识+能力培育”为导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经典导读跨界教学的实践路径

课前跨界准备。首先,在开学第一周,创建跨界阅读小组。此处跨界是指小组成员按照男女、年级、专业的不同跨界组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是多元的,每个独立个体具有的智能也是多元的,有多种表现方式。经典导读跨界组队,正是基于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跨界队员的组合,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多思维、多角度、多领域的结构化阅读,避免阅读同质化。其后,教师将导读的经典以项目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例如《红楼梦》导读项目、《易经》导读项目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导读方案,确立方案子项目,明确导读方向;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小组导读方案。项目化是课程跨界的重要方式[5],教师将导读专题以大项目形式分配给阅读小组,后者将其细分为各小项目,有利于宽泛的课程跨界得到具体的落实;各个小项目是跨界的各个小分支,有利于学生发挥多元智能;项目一体化有利于各类跨界知识的整合融通,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新知和培育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

跨界课堂。跨界课堂是跨界教学的核心环节,其课堂教学细节因课制宜、因专题制宜。总体原则为教师跨界“导”,学生跨界“学”。师生从核心教学内容出发,编制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跨行业导读网络。在调用相关知识跨界时,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这些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揭示内隐于经典中的历史、思想、价值,促进学生对经典的现代阐释。只有教师阐述清楚经典和跨界知识的相互关联,学生才会对经典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当代价值有更透彻的理解。此外,跨界课堂也包括学生跨界项目合作的阅读。课堂设计探究环节,阅读小组通过演讲、展示等方法汇报跨界项目阅读心得。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教学应设计递进式的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近发展区[6]。在跨界项目汇报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根据学生跨界阅读的表现,接续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选择、重组各类跨界知识,在跨界网络中,将其推向“最近发展区”。

课外跨界深度学习。课外深度学习是一种延伸性学习,此阶段依赖的不是教师导读,而是学生带着课堂布置的问题或渴望进一步想了解的知识,借助各类信息技术的平台,展开课外深度探究,例如智慧树、网易公开课、慕课等平台以及各类自媒体组建的学习群。课外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克服“课堂结束即知识的终点”的惰性,摒弃“教师—教材—教室”的传统思维,充分利用好新时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便利,拓深拓宽知识结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