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年儿童爱上阅读的理念与方法

作者: 王林

让少年儿童爱上阅读的理念与方法0

促进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在国家高度重视阅读的大背景下展开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儿童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

近几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促进阅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的通知》;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2021年4月,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等,表明党和政府对学生“精神食粮”的高度关注。

在具体措施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编纂了两个重要书目:一个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共300种;一 个是《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共347种。这两个书目解决长期困扰学校“读什么”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了实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课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理念,小学教材设立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中学教材设立了“名著导读”板块,推荐一批学生书目,讲授一些整本书阅读方法。

让教师成为阅读推广人

阅读是多层次的,在学校里的完整阅读应该包括4个层次:一是课文阅读,它是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二是群文阅读,也就是一组文章当中建构性的阅读;三是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像教科书那样单篇文章的集合;四是主题书的阅读,偏好于某一类题材或者作家的阅读。由此可见,推广阅读及推广阅读理念,教师应该是最重要的力量。在学校里,阅读推广人不仅仅是语文老师,还应包括各个学科的老师及校长。

老师要有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如果没有阅读的基本理念,当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蜂拥而来时,你可能就会心生顾虑,“我应该选择什么呢?”“我是不是应该把阅读放一放呢?”只有坚定对阅读的信心,在碰到很多具体问题的时候才知道如何取舍。

老师要阅读足够多的童书。学校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现在老师的童书阅读量还不够多,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只有阅读过,才知道如何通过书跟孩子来交流。

要提高组织、协调活动的能力。阅读活动,包括学校里举办的阅读活动,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很多阅读活动是和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搭配在一起的,这需要发挥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一些老师认为,孩子只要认识足够多的字,就自然而然地能够阅读。阅读是复杂的过程,而帮助孩子实现自主阅读是需要综合能力的,如词汇、背景知识、语言结构、字词的辨析、解码的能力等。学校里面所谓的“学困生”,大部分是因为阅读能力培养不够、理解能力比较差造成的,而理解能力差,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孩子只认识字词,但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没有跟上。

让儿童爱上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

帮助儿童爱上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包括专业人员、公众文化机构等一起努力。学校是主阵地,老师和校长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改革学校的阅读课程。课程改革以后的阅读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只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效率偏低,“少、慢、差、费”现象突出;阅读方法很难迁移到生活中的阅读;多以讲解、朗读、背诵来代替对文本的思考;以重复刷题来代替阅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中,学校的阅读课程应该以教材为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建构起单篇、群文、整本书、主题书完整形态的阅读课程;在学习内容上,学生不只是了解文本内容,还要通过文本学会阅读策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由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转向以“理解”为中心的教学。

如果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这就基本达到了阅读教学目标,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应该把自由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避免以刷题代替阅读。阅读之所以在很多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归根结底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大量作业挤占了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那么,学校就应该把每天自由阅读30分钟作为一项“作业”来布置,而且把这项作业贯穿小学阶段。

提高孩子的阅读量。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克拉森教授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帮助有限?他认为语言过于复杂,很难通过讲解语法、讲解单纯的词汇去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能力,那怎么样才能提高比较强的语文和阅读能力呢?克拉森在这本书里介绍到:只有大量阅读、自由阅读,才能够真正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为孩子选择优质图书。近年来,中国的童书市场发展迅猛,每年新出版的童书就有3万多种,国际上一些得奖的优秀童书很快就能在国内面世。童书和教育天然联系紧密,几乎所有的教学主题都能在童书中找到相关资源。例如,概念认知、科学常识、安全常识、传统文化、职业认知、环境保护、国际理解、劳动教育、品格教育。童书以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教育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善用童书,将带来更佳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市场上的“问题童书”也不少,一些存在不良倾向、格调低下、思想不健康的读物,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校园。《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对防止“问题童书”流入校园扎好制度的“篱笆”明确了课外读物的管理职责、推荐标准、推荐主体和程序,并规定学校要担负起推荐阅读书目的总责。但是,在实施中难度有两个:一是判断是否是好书,二是判断是否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阅读。第二个难度更突出。教师对“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缺少研究,认为只要是经典名著,推荐给学生总没有错。超前阅读、超难度阅读,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学生推离了图书,推向了电子媒体。

在学校的推荐书目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儿童阅读等同于文学阅读,书目上全是童话、小说、诗歌。实际上,在小学阶段,我们要主张“阅读不偏食”,鼓励学生做阅读的“杂食动物”。阅读应该在各个学科展开:语文有文学阅读,数学有数学阅读,英语有英语阅读,科学有科普阅读。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也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大类别来推荐。

重视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家庭的事,但学校应该积极介入。家长普遍在孩子学龄前比较重视亲子阅读,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大部分家长就认为阅读是学校的事。实际上,小学阶段仍然要进行亲子阅读,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礼物不是玩具,不是衣服,而是书,特别是父母一起陪着孩子读书,重视亲子阅读的家庭,亲子关系大都比较和谐,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素质培养上的意义重大。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提到了要“加强亲子阅读指导,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分年龄段推荐优秀儿童书目,完善儿童社区阅读场所和功能,鼓励社区图书室设立亲子阅读区”。学校在落实此项措施上,具有教育优势。校长、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时间,培训家长亲子阅读的技巧、选书的方法,避免家长将不当读物购买给学生。

重视学校图书馆建设。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规定,“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很多学校不太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是图书馆利用率低,造成浪费;另一方面馆藏质量差,环境不好。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重视图书馆建设的学校,提出了“建造图书馆中的学校”的理念,在校园中打造随处方便取阅图书的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设书香校园,我们提倡“把基本做好”。这个基本包括:保障阅读时间、提高图书质量、打造阅读环境、实施阅读课程、推进亲子阅读。如果学校牢牢抓住阅读这个关键环节,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浓。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阅读推广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