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本色、文化基因、历史映照与现实进路

作者: 李丹丹 李宏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01-07

DOl: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1

“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守正创新"纳入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大原则之一,从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如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479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守正创新”是我们当前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需要从理论本色、文化基因、历史映照以及现实进路四个层面入手,从而不仅能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理论本色:“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和理论特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关于守正创新的丰富表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自身行动对守正创新进行阐释。因而,守正创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其改造世界的行动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关于守正创新的多维透视

1.唯物论角度,需要准确把握事物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发展要受到规律的制约。本体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对象世界所固有”[3]317“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3]397,即规律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指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实践论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尊重规律的同时,应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创新创造性活动,从而改造世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表述,可以看出其包含着“守正创新”的意蕴。“正”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事物在合规律性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进行创新创造的过程。

2.辩证法角度,需要准确把握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要经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事物发展的第一个过程即“肯定"阶段,这一阶段事物仍维持其存在的方面,是事物从本质和形式的统一到分离的阶段;事物发展的第二个过程即“否定"阶段,这一时期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换,使得自身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事物发展的最终过程即“否定之否定”阶段,这一阶段事物经过了再次否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事物的质变。

马克思主义运用“三阶段”图示,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等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守正创新"这一命题,正是继承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方面,创新就是对现存事物的辩证否定,克服现存事物消极落后的部分;另一方面,创新的目标就是实现事物的发展。“新"就是在扬弃“旧"的过程中,增加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新内容。因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对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创造,也需立足于这个领域的现实发展状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认识论层面,守正创新彰显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逐渐由低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目前的认识都是暂时的,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产生崭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对以往认识的替代,也是对以往认识创新的过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实践活动,在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中改造世界。

“守正”和“创新”的结合,便体现了认识发展的过程。“创新”是在继承以往认识的前提下,更深化的发展过程,即创新认识,其具有以往认识没有的要素,也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认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如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这些新理论既是对以往理论的“守正”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4.价值论层面,守正创新体现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主客体发生关系的中介,主体只有通过对象化的活动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价值首要的特质,多维性反映不同主体价值关系的多样性,而社会历史性则反映人的需要发展过程。“这些需要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5]575这揭示了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历史不断发展,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需要运用新的方式对客体进行改造,从而获取新的客体属性以满足需要。从历时性角度看来,新的需要的产生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不断循环的,在此过程中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往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创新方式、手段、路径,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守正”是坚守“不变”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一以贯之“守正”。“创新”是创造“变化"的价值需求,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新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物质性需求持续地被满足,更倾向于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非物质需要。因而,要不断用新的创造手段改造客体,从而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1.pd原版全文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体现着守正创新的行动自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就是坚持真理,坚守正道,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创新"就是勇于创造,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创造就是守正创新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真理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无论是青年时期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还是后期对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无论是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改良主义的批判,还是后期国际工人协会时期批判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错误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合理之处、批判错误思潮中发现真理、坚守正道。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批判与改造,创造性地形成唯物史观的思想;在考察英国工业发展状况以及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创新成果。

科学理论具有普适性,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守正创新光辉也在俄国闪耀。列宁在与当时俄国的修正主义、民粹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列宁基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人分析,指出其已迈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展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其二,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创造性提出“一国胜利论”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此外,列宁还创立了科学的政党理论以及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中,俄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为之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二、文化基因:“守正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7]50而"守正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也为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一)“守正"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的崇高品格

“守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中国古典文献中对此多有记载。《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守”与“正"的内涵:“守”本义即官员应该遵循的职责,而后引申为保守、节操、掌管等含义;“正"即“是"也,也就是事物原本的形态和属性。《汉书》讲:“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此处的“守正"强调的是君子要坚守高尚的道德操守。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正"的含义即恪守正道,指为人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品德,也就是要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和为人正义的堂堂正正的理解。

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讲,“守正"指的是坚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尽管从一定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守正"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将哲学意蕴中的“守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正”结合起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正道”。从理论方面来讲,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161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守马克思主义这本“真经”,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才能在百余年中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才能不断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文化维度来讲,要始终不渝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它同样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色。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坚守正义”的崇高品质,坚守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创新”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思想精华

“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是“革故鼎新”。“革故鼎新"最早出现在《周易·杂卦》中的《革》《鼎》二卦中:“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事物发展要经历破除旧故,进而创造新的过程。革故鼎新是事物发展中前后相接、密切联系的两个环节。革故鼎新蕴含着在变化中求新,在变化中进取通变的意蕴。正是因为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才能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促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8中华文明中的创新基因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将不断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丰富和发展,蕴含着创新的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更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更艰难紧迫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方法论。一方面,在理论上要敢于“说新话”,也就是要敢于说马克思主义的“新话”,即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对已有理论进行丰富和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敢于“破新题”,即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

三、历史映照:“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418-419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之正而不断进行创新创造的历史。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