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关联、时代价值和实践进路
作者: 谭丽敏[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D633;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08-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核心命题,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民族身份、文化传承、共同利益以及团结统一的深刻认知与情感认同,对于国家的稳定、团结与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是一个紧密契合且有机联系的整体。随着中国在新时代的迅猛发展,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其成功推进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根基与文化底蕴的滋养作用。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更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又反过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引领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形成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奋斗经验来看,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所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民。“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3],最根本的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各族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口规模巨大,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也意味着社会治理难度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把56个民族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把各民族各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以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齐心协力、扬帆远航。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锚定共同目标,共同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区域间资源的合理分配,不断改善各民族、各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看,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进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各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一直有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各民族一向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共同铸就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进一步强化这种和平发展的理念,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高举平等互鉴、合作共赢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传播和平发展的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等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1.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目标引领。马克思认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4]409。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引领下,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都可以有效调动起来,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有力激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协作、主动作为、共同奋进,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更加深人民心,力量更加充沛。
2.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物质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更高质量、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向前迈进,为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为人民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前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2.pd原版全文
3.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差距,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更加丰富、更为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有效提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唯有充分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根基,指引前进方向,凝聚起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
(一)有助于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强烈的冲击,需要各民族从思想层面形成共识,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至关重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各民族自古以来通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思想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各民族各地区的现代化,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会存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利益追求,能促使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增进民族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最大合力,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有助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前途命运。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且人口规模巨大、幅员辽阔的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各民族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难度系数更大,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去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统一意志、凝聚共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至关重要,有助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合力,真正把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确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
(三)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从国外方面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陷入停滞格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红海危机、半岛局势紧张等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增添了新的变数,来自外部的遏制、封锁、极限施压不断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价值渗透充斥网络空间,日益成为西方推行“颜色革命"的重要方式,给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从国内方面而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利益固化问题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市场体制不健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深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下携手前行、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应当从强化政治认同、打牢物质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着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一)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强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此后,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不会有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主线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紧密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在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协调各方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二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地区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各族人民的困难和诉求,及时解决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理论宣讲活动、为民服务活动等,增强各族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三要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民族地区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让他们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工作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各族人民的声音,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以良好的作风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各族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四要强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