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义
作者: 周琪[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14-07
DOI: 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我国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关键精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承担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使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内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整个发展目标体系中的文化要义。不仅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的文化意蕴,是在文化层面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文化领域建设的本质要求。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本质要求的提出,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所展现出的高度文化自觉,更是坚守文化立场的根本要求,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更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以文化自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基石,更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实现文化自信自强,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3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滋养民族灵魂、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源泉。进人新时代,面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多元格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义,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1.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汇聚了丰富多样的精神资源。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中国人民以崇高的道德追求、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绚烂的艺术创造,构筑了独具东方特色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胞物与、一体之仁"的天人合一精神,“重人轻神、民为邦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太上立德、义以为上"的道德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资源历经千百年传承,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更为新时代人民精神世界的建构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着对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儒家倡导“克己复礼”,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强调通过不断学习、自我反省来完善个人品德,提升精神境界;道家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高境界,通过“致虚守静”“心斋坐忘"等方法在尘世中抵制功名利禄的引诱,恪守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道德理想中,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哲学里,更体现在诗词书画、戏曲音乐等表达情感、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载体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创造。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精神世界面临着社会迅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积极提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引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路径,更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揭示文化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2]。在新时代背景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1.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升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更是精神创造的主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精神世界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反映着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发展时明确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因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是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具有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服务于经济基础并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成为资本的工具用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成为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手段,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发展面向大众的、健康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服务于大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之中,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因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层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正是强调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民期待,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3.pd原版全文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多元文化交融下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多元文化的频繁互动与深度融合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进程也伴随着文化同质化、传统价值观念冲击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不仅是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激发社会整体文化活力、提升文化创新力,从而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路径。
1.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是对文化发展“单一模式论”的深刻反思。历史证明,一个文化体系若是陷入自我中心的窠白、否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然会导致文化发展的狭隘与停滞,从而限制人的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建立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将其作为滋养人类精神土壤的宝贵资源,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深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
2.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往往以西方文化为基准,在对西方与东方的界分中不断强调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先在性与优越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所推崇的价值规范与发展逻辑4,忽视其他文化的独特价值与贡献。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5强调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提出,包含着对西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物质主义膨胀,陷入追求盲目消费与表面繁荣的文化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模式,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番图景,即将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统一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体现了人民精神富足的内涵和要求,也揭示了实现人民精神富足的方式和途径,是超越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引擎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体系构成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各要素和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人发展。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文化维度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精神力量,更是贯穿整个目标体系的文化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深厚的文化源泉与精神滋养。
(一)联结“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精神纽带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征,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基础。在总人口超过14亿的国度里,每一个个体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素养,均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要使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宏大的国家的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将人力资本优势汇聚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需要通过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将其作为联结“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精神纽带,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发挥精神力量的凝聚作用。
1.人口基数的庞大导致社会结构复杂,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个体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存在多元化趋势。因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教育资源和精神寄托,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中求同存异,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2.人口众多不仅意味着物质资源的汇聚,更蕴含着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与宝贵财富。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到现代的创新思维,从深厚的乡土情怀到宽广的国际视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深厚而多彩。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文化认同的国家,更容易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而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正是构建这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深化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力,构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使人民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既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又可以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源泉。
(二)赋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精神滋养
共同富裕不仅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与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社会变迁,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矢志不渝的重要使命,致力于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内涵,远非单一的物质富足所能涵盖,而是旨在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共同繁荣,更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为人民精神生活富有进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263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于物质财富的充裕与分配的公正公平,更彰显于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充实。只有当人民的精神生活状态趋向和谐愉悦,精神生活方式秉持积极向上,精神生活质量实现显著提升,才能达成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进而真正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与文化底蕴。
2.人民作为精神世界的主体,是精神资源的积极追求者、创造者和共享者。人民不断选择、追求、创造并广泛共享精神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与精神富足的理想状态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有效激发与促进人民对精神资源的深入追求、创造性生产及广泛共享,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深厚的文化滋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