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南宁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研究
作者: 黄传英[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5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民族工作原创性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的重要体现。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明确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2]。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府各项工作的主线,着力解决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难题,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本文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以社会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样本,重点分析民族地区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做法,并找出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薄弱环节,就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机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二者价值取向一致,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支撑、互为构建,紧密相连。
(一)价值理念指向一致,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依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均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指向一致,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关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思想动力,对于统一社会心理基础和整合政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地缘政治和民族生态相对复杂,社会治理难题较多,要推动民族地区整体发展和维护长期稳定,需要民族融合和思想统一,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最广泛地团结和发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政治层面的国家认同,在认识观念上要求各族人民具有普遍社会意识。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指引了总体发展方向并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促使民族地区治理政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发生根本性改变,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互为构建、紧密相连,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需紧扣“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构筑各民族互补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时代主题,运用民族地区独特的治理优势,形成适合地方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有效推进可以为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和法治保障。具体来说,民族地区实现社会治理模式升级转型,通过治理目标的现代化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通过治理主体的明晰化来增强主体责任,通过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来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符合民族地区治理规律,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和归属。
二、实践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社会治理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中国式善治。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社会治理紧扣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主题,深化“市一城区(开发区)一街道一社区四级党组织协同联动,着力构建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覆盖全市的城市基层党建红色经纬线"[4]。如良庆区蟠龙社区建立“党建 + 法学会 + 网格服务"服务模式,依托综治中心和社区划分出13个基础网格、30个单元网格和192个专属网格,加强网格内矛盾纠纷化解。兴宁区朝阳街道推行“党建+网格 + 大数据"模式,建立3D可视化网格管理系统,全方位展示网格划分、党组织和党员分布、楼宇、企业、小区、人口、警务工作站等基本数据,将大数据管理优势转化为化解矛盾纠纷优势。隆安县易地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建立“社区党委 + 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城厢镇统一领导一震东社区党委统筹推动一小区党支部教育管理一网格员和单元长联系服务”四级管理机制,从源头预防化解网格内各类矛盾问题。按照“一区一策"“一楼一策""一圈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则,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础群众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统领核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城市网格参与社会治理。
(二)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力量向基层延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需要激发各族群众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依靠各族群众参与。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法工作,通过规范机构设置,率先在全市127个乡镇(街道)配齐党委政法委员,配齐队伍做强乡镇(街道)治理单元。为提高基层政法单位派出机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能力,全市加强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建立“以1个市级综治中心、15个县(区)及开发区综治中心、127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178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为依托的综治工作基础平台,并落实了场地,实现三网融合”[5],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落细落实,推动党管政法工作向基层延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9.pd原版全文
(三)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枫桥经验”化解社会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百余年实践经验总结,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需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市进行深人实践探索。如市公安局青秀分局中山派出所是全国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坚持把小问题小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增强民族团结、化解矛盾,市创建了马山法院“贝侬”调解、兴宁区“族老"调解、横州民警黄美燕“大喇叭"等一批群众认可的调解方法和品牌。推动“枫桥经验"地方实践创新,丰富“枫桥经验"新内涵,创新网上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微信、QQ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视频调解、电视调解,促进线上线下“协力同心”。
(四)建立励志专门学校特色品牌治理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市十分重视民族事务治理工作,针对民族地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转化和有效管控问题,由市政法委牵头,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以承担市一些不良行为(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有危害社会及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工作为内容,推动建立全区第一所励志专门学校。该校于2019年10月30日正式揭牌,坚持“教育为主、矫治为辅"的原则,以“教育感化、科学矫治、有效转化"为方针,将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罚、收容教养、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破解“三不管"问题少年的难题。市励志专门学校的特色品牌教育,实现了市乃至广西专门教育从“0"到“1"的突破。
三、短板弱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难题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社会建设领域,有序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存在薄弱环节。
(一)民族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力度仍需加大
1.基层人少事多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民族村(社区)资源配备不足,工作人员能力达不到需求,无法匹配基层繁重工作。基层负担太重,“全能网格"情况严重,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还没有更多配置到的村(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兼职多,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信息采集和报送更新不及时。
2.地域性资源整合仍不到位。对社会组织和物业资源整合不充分,如有的地方只有基层政法、社区干部和物业参与,社会组织和辖区居民参与不多。
3.网格划分不够合理。网格与社区不重合,社区界限与综治网格有差异、不统一,有的网格是社区的下一个层级,有的地方还存在网格盲区,容易造成监管盲区存在。
(二)民族地区智慧化治理水平亟待加强
1.覆盖面不够广,智能化水平不够高。智能系统由于涉及面广、建设运维复杂等原因,距离"全域覆盖"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摄像头分批建设,有的连接不上,也有的运维经费跟不上。一些村(社区)智能化建设应用不够,如人脸识别、热力感应和自动报警等智能终端建设不足。
2.部门利益和信息碎片化依然严重。一些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仍未打通,横向部门数据没有形成规范标准,“数据孤岛”依然存在。部门对数据管理要求不同,系统密级管理不一,技术规范、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融合困难,数据交换共享无法实现,公安、消防、文旅、卫健、民政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也未能实现互联共享。如人房车路物事等社会治理基础数据都未实现融合,做不到一网收集、分级调用。
(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1.部门认识不够充分。社会治理主要任务多,涉及部门广,一些部门间协调配合不足、联动不够,存在被动参与治理情况。社区、街道和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具体的社会治理事务,资源力量与治理任务不对等,形成“倒金字塔式”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基层部门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中产生短视治理、突击治理、碎片化治理等问题。
2.“平战结合”不够到位。对重大风险防控,不少地方在思想认识上、机制预案、资源力量等方面准备不足,存在“平时有预案,战时没方案"情况。有些地方在部门协调配合上存在短板弱项,从平时转为战时不适应。
(四)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亟须调动
社会治理创新思维不够,社会事务仍高度依赖行政力量,街道和社区干部依旧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一些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不强,公众参与的机制不够完善,发动群众群防群治、联防联控还有较大差距,未能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培育、引导行业自治组织和群众性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办法和措施不够有效,未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应有的作用。
四、路径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人社会建设工作全过程,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强化以下内容。
(一)坚持党建引领,铸牢基层社会治理政治之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需把党建引领贯穿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带头和协调作用,满足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把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构筑起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构建自治、德治、法治、心治与智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复合型治理网络格局。横向构建起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好善治指挥链,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增强自治活力,鼓励民族地区多元主体有序参与
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足、活力释放有限的问题,需进一步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充分激发参与热情和“人人有责”的主体意识,主动投身社会治理事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