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南宁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中图分类号]J617;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49-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8
南宁市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经2015年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统计,南宁市现有粤剧、邕剧、师公戏、丝弦戏、彩调、采茶戏等六种地方戏曲剧种,其中邕剧是南宁市独有的地方剧种。
邕剧曾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昆腔、杂腔小调,南北唱腔与桂剧、丝弦戏和粤剧相似。伴奏乐器以大锣、大、二弦、喉管为主,伴奏音乐多以七声音阶作为调式的基础,气势雄浑,地方韵味较浓。邕剧旧时称本地班、老戏、广戏、本班戏、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今南宁)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戏棚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邕剧传统剧目大小有700多个,主要剧目有《拦马过关》《李逵卖箭》《五台会兄》《杨八姐搬兵》《七状纸》《西河会妻》《三进士》《荷池双映美》等,近年来新编剧目有《开泰新声》《县长请客》《歪打正着》《玄奘西行》《梁小霞》《天香》等。邕剧于2007年列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保护单位为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从此邕剧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截至2024年10月,经认定邕剧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其中2人已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其中3人已故)①。
目前,邕剧的专业表演院团有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民间团体有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业余邕剧团。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时,由南宁市粤剧团、南宁市邕剧团、南宁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三家单位重组而成,与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宁市戏剧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制,涵盖了艺术展演、艺术研究、非遗保护三大职能,为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三大职能相互关联,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复合型结构优势:以研究提升展演,以展演推动保护,在保护中加强研究,形成了“双管齐下、研演合一”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邕剧的创排、演出以及保护传承工作主要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承担。
一、问题的提出
2024年是我国正式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等方面加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2016年10月,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6]124号),从开展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12个方面促进广西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工作部署要求,南宁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创排精品剧目、建设传承基地、强化人才培养、打造活动品牌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邕剧保护与传承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保护机制不完善、文化环境受影响、戏曲人才短缺、受众老龄化、戏曲市场低迷等困境,亟须探讨和解决。近年来,学界对邕剧越来越关注,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邕剧剧史、剧目研究、艺术特色等方面,既有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全面而厚实的学理支撑、研究视角启发和方法探寻。但从非遗保护与传承角度对邕剧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较少,结合邕剧保护、传承现状进行微观探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从非遗保护传承的视角出发,结合邕剧存续现状,以促进南宁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为目标,探究邕剧保护、传承新路径。
二、邕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宁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工作,结合邕剧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大对邕剧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扶持剧目创排,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南宁市加大对传统剧目的搜集、整理、复排工作,积极排演、打磨提升多部邕剧大戏、折子戏、排场戏等,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戏剧比赛屡获佳绩,多次受邀赴香港、澳门等地和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抢救性复排邕剧《三进士》《七状纸》《五台会兄》《荷池双映美》《杨八姐搬兵》《西河会妻》等经典剧目,将《拦马过关》《杀忠妻》《男搜宫》《西蓬击掌》《双阳公主追夫》等邕剧排场戏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此外,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土文化,创排了邕剧《玄奘西行》《梁小霞》《天香》《顶蛳山人》等剧目,其中《天香》入选“广西有戏”品牌舞台艺术作品重点扶持项目、2024年度广西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获第十二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顶蛳山人》于2018年列入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精品项目,2019年被评为年度广西优秀剧(节)目,2021年荣获“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桂花铜奖。
(二)建设传承基地,夯实邕剧文化阵地
为加强对邕剧的保护与传承,南宁市利用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新会书院,建立邕剧保护传承基地。这是南宁市首个将实物和图片的静态展览与现场邕剧表演动态展示相结合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同时也是广西第一个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专题展示中心,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南宁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利用邕剧传承基地精心打造“邕州神韵—南宁地方戏曲周周演”文化活动品牌,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该活动荣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2019年度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称号。此外,还利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基地原有剧场及综合楼排练厅、相关辅助用房改造提升为具有非遗活态传承、互动体验、科普教育、培训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的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粤剧)传承保护基地,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南宁地方戏曲月月演、“邕州学堂"地方戏曲公益活动、南宁地方戏曲研学活动等。传承保护基地的建设,夯实了文化阵地,拓展了文化空间,成为弘扬邕剧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8.pd原版全文
(三)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薪火相传育新人
南宁市积极培育和打造“戏曲进校园"活动品牌,开创了富有南宁特色的“五个一"活动模式,即一场戏曲演出、一堂戏曲知识课、一项戏曲身段培训(一段戏曲韵律操)、一次戏曲文化展览、一套戏曲教学教材。通过展览与展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摩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全区形成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南宁经验”和“南宁方案”。在保护和传承南宁地方戏曲工作中,通过开展戏曲师资培训、指导学生社团创排戏曲节目、建立邕剧传承基地、创建传承队伍等方式,在校园中发现、挖掘、培育戏曲幼苗,成效显著。如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将邕剧作为学校特色文化课程,排演的戏曲节目《邕城戏韵》和《贵妃醉酒》分别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集体节目奖、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个人节目奖;南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设美术公开课《脸谱》等戏曲通识课堂,传承戏曲传统文化;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石唯颂凭借小邕剧《老背少》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荣获金花奖。
(四)注重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
为做好戏曲人才培养工作,南宁市在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上下足功夫,注重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推出扶持戏曲人才具体措施,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第1号代表议案的决定》,2017年,南宁市委托广西艺术学校实施地方戏曲表演人才委培项目。2020年,中国戏曲学院专门开设了多剧种班邕剧方向,为南宁市培养了15名大学本科邕剧表演人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开设邕剧、粤剧表演专业大专班,为邕剧、粤剧戏曲专业班22名学员创造了升学提升机会。这在南宁地方戏曲史上是第一次,为南宁市地方戏曲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外,南宁市还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特色优势及戏曲艺术名家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名(专)家设立戏剧名家工作室,先后成立冯杏元大师工作室、梁素梅大师工作室、郝云工作室,发挥艺术名家“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老、中、青”人才队伍梯队,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五)强化文化交流合作,打造活动品牌
南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策划举办中国一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中国一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文艺院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邕剧的影响力,促进邕剧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一东盟(南宁)戏剧周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举办十届,形成了中国一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成员单位已达120家。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共有272个艺术院团、文化机构和艺术院校相聚南宁,演出的剧目多达200多种,近万名演员参与演出,线下约50万人次,线上约890万人次观看演出①。邕剧《玄奘西行》儿童邕剧《骄傲的画眉鸟》、邕剧折子戏《扈家庄》等精品剧目先后登上中国一东盟(南宁)戏剧周舞台。“文化走亲东盟行”是南宁市打造的“以走促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走进了新加坡、越南、泰国等东盟9国,除邕剧展示展演外,还与当地的文艺表演者、爱好者互动交流,教授邕剧表演,展现邕剧的魅力。2023年,南宁市策划举办中国一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现已成功举办两届,“两年来,国内25个省(区、市)以及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8个东盟国家的265个非遗项目、823位非遗传承人及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活动期间,邕剧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了表演艺术非遗联合展演,在舞台上彰显了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之美。
(六)扎实开展戏曲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学界对邕剧的研究持续不断,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邕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经梳理,现阶段对邕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史研究、剧目整理与研究、表演艺术研究、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等方面。除较早对邕剧史进行研究的《邕剧志》《南宁戏曲志》《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等外,近年来,洪琪口述、洪瑶编撰的《邕州老戏一邕剧》,赵岚所著的《邕剧》等著作对邕剧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剧种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剧目整理与研究方面,主要有《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之邕剧部分(第26一54集),俗称“黄皮书”。《邕州老戏一邕剧》《邕剧》对邕剧的剧目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除石艺、黄斌所著的《邕剧传统剧目研究》《邕剧“江湖十大本"存世剧目整理与研究》等专著外,还有单篇论文进行个案研究,如:黄斌《邕剧<三进士>的特色与价值》,廖华《暖心玄奘美丽之旅一评邕剧<玄奘西行>》,许燕滨《史前与当下,跨时空的深情对话—评邕剧<顶蛳山人>》等。在表演艺术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行当特色、表演程式、表演特技等方面,如洪琪、洪钰《浅析邕剧排场戏》《邕剧旦行表演艺术与传承》等,为研究邕剧行当、表演艺术特色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在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方面,《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广西邕剧文化传播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邕剧传播创新研究》等论文从多角度论述邕剧传承与保护举措。这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邕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三、邕剧保护与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文艺院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南宁市地方戏曲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但因受机制、语言、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保护机制不完善、文化环境受影响、经费紧张、人才断层、受众老龄化、戏曲市场低迷等发展困境。
(一)保护机制不完善,缺乏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戏曲传承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制度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广西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保护地方戏曲,制定了许多的保护条例、办法和计划,既有省级层面的,如《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2015年)《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2017年)、《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试行)》(2017年)、《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2021年)等,又有设区市(自治州)级层面的,如《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2021年)《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2021年)《汕尾市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办法》(2022年)等。南宁市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但在立法保护方面还比较欠缺,缺乏相应的保护条例、办法、规定等保护机制和法治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