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逻辑
作者: 郭庭 张冬利[中图分类号]D61;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42-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7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华民族主体性,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探讨文明演进规律,形成了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既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又将重整和壮大中华文明,为重振崭新的现代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根基。
一、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科学真理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列强压迫下被动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西方现代文明弊端,提出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为中华民族突破封建枷锁、抵抗资本主义霸权提供理论武器,为中国共产党成长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提供方向指引,引领中华古老文明步人现代,不断充实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灵魂支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掌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洞察力、科学的真理性以及强大的实践指导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其深邃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等核心内容,为理解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关系变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注了共产主义价值导向。近代中国见证了中华文明从古老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伴随中国社会结构和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国家与民族寻求现代化道路、探索自身发展新模式的关键转折。在现代化浪潮下,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其内在矛盾,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深层次局限和结构性矛盾,打破了人们对西方现代性的盲目信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不仅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还包括其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等领域,旨在揭示西方现代性背后的剥削本质,并提出了超越西方现代性弊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愿景。同时,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为探寻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和新型现代性范式提供了理论参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性的根本基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缺乏现成模板条件下对现代化的一次独特创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清醒认识过往现代化实践的弊病,又敏锐洞察到现代化作为特定阶段具有本身难以解决的历史局限性,展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理解新判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了文明发展理念,确定了前进方向。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洞察当今社会,紧握现实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持续掌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反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进步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实践导向型开放体系,而非僵化教条。马克思主义既是“幽灵"的存在,更是有肉体的现实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路径和模式,不仅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某些弊端,更丰富了现代文明的内涵,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有力地映射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进步。
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供参考。从理论创新到实践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精神,并注入中华文化内涵的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文明实践模式。“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中国式现代化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五个方面同步推进、相辅相成,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实践性创新,强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多个要素协调发展。它实质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的文明建设主张在实践层面的总体战略规划[4]。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矛盾的分析,并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预测。其强调文明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更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状态的表征。现代文明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演变,西方现代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往往建立在资本主导、以牺牲工人的利益为代价、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以及对外殖民掠夺5等基础上,显示出其局限性和虚伪性。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层面的全面转型和发展演进的过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协调推进,不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布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具体来说,物质文明提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人民日常生活物质需求的满足。政治文明构建高效正义的政治体制,提高人民的参与度和监督能力,实现人民的政治生活参与和权利保障。精神文明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美好需求,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社会文明构建和睦、友善、包容的社会关系,实现人民友好互助和共享社会资源的需求。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活环境的向往。换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即是建设高水平的五大文明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意味着推动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层面实现富裕与均衡,在政治生活层面追求民主与法治,在精神生活层面倡导高尚情操与人文关怀,在社会生活层面建立公正有序与互助共享机制,并在生态环境领域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文明构成要素是否协调与平衡,直接关系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效能。"7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向前跃升与深层次变革,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相对于西方文明的时代进步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7.pd原版全文
二、历史传统:中国式现代化彰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中华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经过历史沉淀与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集历史智慧结晶,寓深远的国家大义于细微的道德习惯,充分注入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向上推展的动力,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精神内核和气质风貌,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民族性元素。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文化根在何处,今日立足何处”的思想,以中华文化滋养现代文明建设,提振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凝聚社会团结力量,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民为邦本"的思想特征,占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其内含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动映射。从古圣先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智慧传承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本”理念贯穿始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本主义内核。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展现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弘扬了民本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广土众民的理想愿景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相得益彰。广土众民是传统儒家政治哲学中实现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和文化兴盛的重要基础。而实现超过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广土众民理想在现代背景下的重新诠释,它继承并发扬了以民为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一国家之本在于民众福祉与安定。另一方面,古代诸子百家的民本学说,如西周提倡“敬天保民”,老子强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倡导“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立君为民”,均成为中国现代民主与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在任何时候都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每个公民福祉,矢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传统民本理念的现代转化和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展现和延续。正如"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9],人的文明进步程度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为达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高度,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深藏“富民厚生”的根本目标,显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矢志追求
富民厚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价值目标,强调人民是社会的基石,其生活状况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目标与现代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相结合的结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富民厚生的思想理念。“富民”可追溯到管子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治理国家三个关键要素,继而孔子的弟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厚生”是《尚书》中善政的一种表现,强调通过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活秩序,以实现民众生活的富足与安定。富民厚生的理念与“小康”“大同社会”不谋而合。富民厚生强调在政策层面重视民生、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等;“小康”描述的是相对富足安宁的社会阶段,是理想社会的一个阶段形态;“大同社会”是一种追求全社会普遍和谐、公正公平的理想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富民厚生的思想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契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和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接续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宏伟构想一“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0]。共同富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再次阐释了古老中华文明富民厚生的价值目标,并突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矢志追求。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并非是经济目标的简单转化,而是社会理想的深刻升华,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传承与创新发展,充分展现了现代文明建设的自信自觉和坚定担当。
(三)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富而后教”的治理理念,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固基石
“富而后教”源自《论语·子路》的“庶之、富之、教之”,强调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须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引导。富裕只是立国的基础,而教化才是立国的根本["。这一理念将富民的经济主张和教民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兼顾了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为当前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
“富而后教”的儒家治理理念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文明“富而后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传统智慧,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协调统一,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裕被视为衡量现代化进程完整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从一定意义上看,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精神文明的繁荣则为社会进步提供丰盈精神滋养,二者共同构成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部成果。强调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均衡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基石,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并践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旨在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富足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财富基石。精神富有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文精神和道德追求的传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避免物质主义单边发展,力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塑造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新型现代化模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不顾精神文明的进步,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无法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