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双重逻辑、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向

作者: 刘亚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科学论断既是对历史逻辑的总结,也是对现实逻辑的回应,更是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形成的战略部署。为确保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定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协同发展,促动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倍增效应尽快显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01-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稳定脱贫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的实证研究”(20XMZ084);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学专题项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022JXZT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教育、科技、人才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1]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2]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3]。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这一创新性部署既强调了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也明确了三者协同配合的总体布局,更是赋予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剖析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深层逻辑和理论内核,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将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规划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双重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突出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凸显了三者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蕴含着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历史逻辑:以教育、科技、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客观规律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各个时期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或地区的共性之一是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在此基础上,催生区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并对同时期周边区域产生虹吸效应,进而成为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官学和私学两大教育体系[5],孔子作为该时期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育人原则对后世影响至今。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及至唐代前期,基本形成了官学由政府出资兴办,私学由个人出资兴办的格局,其中仅私学就包括成人教育、童蒙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不同层次,吸引世界各国派出强大的留学生代表团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6]。浓厚的教育氛围孕育出“耕读传家”的中华文化,催生了大批科学家和能工巧匠:春秋末期的鲁班在建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地动仪、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精准计算出圆周率、北魏贾思勰潜心农耕活动撰成《齐民要术》、唐代孙思邈在研究古人医疗方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行医实践著成《千金方》、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则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则为当时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古老的中华民族当之无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当时的中国也理所当然成为同时代极具吸引力的国家。

回顾世界五百年的历史,自16世纪的意大利因为文艺复兴形成高端优秀人才汇聚地开始,英国、法国、德国先后在随后的三个世纪里成为科学家聚集度最高的国度,直至20世纪,美国以其良好的教育、科技工作平台产生了贝尔、爱迪生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物和顶尖发明家。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聚集,催生了大量原创性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为欧美诸国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镜鉴历史是启示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稳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顺应以教育、科技、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规律。

(二)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对于当前国内国际局势保持着高度清醒的理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4]。从国内看,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从国际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现代战争背后暗藏着科技力量的相互对抗。总而言之,在当代世界要拥有话语权,形成威慑力,引领发展潮流,必须坚定落实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效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贯穿教育事业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开展教育改革尽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强调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尽快建成符合人民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关键。坚持创新驱动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更加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要素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更加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提供驱动力,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良性促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发挥着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人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的认知已经达成共识,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提醒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尽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二、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灵活运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4]

(一)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蕴含系统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运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天然存在着有机联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二,人才是引领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同领域的实践证明,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科学家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中涌现出来,从理论构建、理论转化和理论应用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就是要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期望通过三者协同发力,进而促使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产生倍增效果[4]。

(二)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重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首先,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以破解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其次,要支持和鼓励科技工作者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探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尽快形成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最后,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党中央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思维谋求发展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三)科学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配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自信自立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近几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但因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儿数量仍然巨大。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8]。然而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广西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42.9万人,出生率为8.51‰[9]。贵州省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42.5万人,出生率为11.03‰[10]。云南省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38.2万人,出生率为8.14‰[11]。也就是说,广西、贵州、云南三个欠发达省(自治区)2022年出生人口占到全国出生人口的12.93%,而这三个省(自治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重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普惠式发展[4],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彰显出党和政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和担当。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一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自由探索,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4],明确彰显出我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彰显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工作有的放矢提出系列战略举措,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战略考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部署,也是对广大人民美好期盼的回应。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位,培养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根基。从家庭层面来讲,教育和每个家庭的发展息息相关,接受系统教育是个体成长并获得良性发展的高效途径。因而,破解当前教育资源存在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坚持高中阶段学校采取多样化发展等具体措施,着力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提上日程[4]。同时,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而且提出通过教育领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兼具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数字化教育,为全民教育搭建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