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主体性的唯物史观阐释

作者: 余成苗

[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创造,彰显了人民价值的积极实现,谱写了人民选择美、践行美、创造美和实现美的历程,拓展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体性意蕴。因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出发,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四个维度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对丰富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体的规律性认识,破解传统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古今中西之辩”,回应和解答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主体性;唯物史观;价值主体;审美主体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07-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02

[基金项目]天津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研究”(JJSZKZ202201002);2023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隐患及其治理研究”(TJKS23-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曾经在描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指出,历史活动即是群众的实践活动,解放人民就是马克思的终身目标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解决问题、开展工作的根本方法,使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开拓精神和主体地位得以彰显。从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主体出发,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人民主体性?如何确证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和创造?如何彰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主体作为哲学范畴,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一种关系范畴,包括主体通过认识客体的一般发展规律而形成的认识关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主体通过改造客体而生成的实践关系,而后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通过评价客体生发出价值和意义而形成的价值关系,以及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审美关系。即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取得了现代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和主要成就,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让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得以全面建成的实践要求,还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向前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主体是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建立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一基础之上的一种规律性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人,对这一规律的揭示源于人民群众对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到:“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2]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其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可取代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的坚强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顺利推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3]由此可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选择是休戚相关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正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勇于开创和不断推进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党在人民中夯实根基、于人民中凝聚血脉,以人民的名义在人民中汇集力量,我们党自始至终都将人民作为可以紧紧依靠的对象和力量,战胜重重困难,赢得伟大胜利。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一直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决定的,是由我们党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意识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永远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决定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存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被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所改造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可撼动的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执政理念,从历史的高度审视,是对人民群众现代化主体地位得以彰显的概括和总结。奉行人民至上,既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得以表达的充分反映和顺应,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深刻阐明和洞察,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进一步确证。

正如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所言,在坚持不懈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更深层次、多元维度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组织与制度机制、国内结构与国际环境、自然条件与文化历史等“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或直接发挥作用的,必须通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即人民,才能得以转化、综合、互动,最终形成合力”[5]。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追求自由是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和反映。显而易见,客观规律从来都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他人的实践交往活动中充分地认识到规律的存在,并尊重规律运行的条件和环境,才能熟练掌握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性,灵活运用规律。马克思基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在其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确证的,伴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历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得以不断推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通过在劳动实践中彰显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和开发本身的创造性,这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对自己历史的自由自觉创造。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创造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现实、对象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6]499实践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生存和个体发展的最基本活动,也是人类认识产生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和能动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社会性物质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客观过程,其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其过程通过彼此作用的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得以实现,其互动必须借助某些手段和工具作为桥梁和中介来调节。人类只有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才能发现世界历史的“真正发源地”的钥匙。不难看出,科学理论要付诸人类实践,指导社会实践,推动日常工作,成为群众的行动,内化成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以此作为人类的利器去解释世界和变革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86次提到“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77次提到“人民”。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续奋斗中,不能让任何一个人落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实践问题即现实问题,实践不是纯粹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基础之上的。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由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集经济建设主体、政治参与主体、文化发展主体、社会自治主体和生态文明主体于一身。需要把握的基本点就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务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发展是硬道理,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关系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所以,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决定了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首先,物质财富的丰实充盈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的,“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6]655。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极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唯物史观认为,世界历史是由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书写和创造的,而“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在马克思的文本解读中,劳动者不仅涵盖了由资本雇佣的人,即“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等,还包括与资产阶级格格不入时刻斗争的中间等级,像“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小工业家”等,也包括自觉向无产阶级归附的少数以剥削雇佣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有产阶级,比方说“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从作为历史主体的逻辑前提出发,人民主体形成的基本出发点是作为非抽象的“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客观物质基础,人民主体身份地位得以确证的过程与现实生活得以满足的进程是相互耦合同向同行的。从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确证历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01。

其次,人民群众创造了精神文化。物质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富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7]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生产了宫殿……劳动生产了美……。”[6]158-159正是劳动实践活动赋予了人类的知识(包括精神文化)生产以及生产力以客观性,从而使得用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解释社会历史的理论具有了唯物主义的性质,即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人民作为劳动实践主体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能创造高度文明的精神资产。此后,马克斯、恩格斯在首次合著中强调:“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8]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因此,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物质条件极大满足的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人民幸福生活得以厚植和夯实的物质前提和生存保障。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物质基础满足的条件下得以大力发展,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的大力加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在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基座上得以更好地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物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使人实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这就迫切要求关照人的精神利益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将人民的精神利益贯穿于“精神生产—精神分配—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的全链条中,实现人的精神利益向精神富裕的跃升,实现精神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图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