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要旨与价值指向

作者: 范迟 袁静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知、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深入阐述调查研究的方法、地位,形成了内涵丰富、理论完善的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从生成逻辑看,这一重要论述发端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传承于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优良传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从理论要旨看,重要论述包含“基本功”论、人民主体论、问题导向论、求真务实论等观点。从价值指向看,调查研究具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丰富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价值、推动科学决策的实践价值、改进工作作风的现实价值,将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调查研究;生成逻辑;理论要旨;价值指向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1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03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ZSZ007)。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开展调查研究,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了榜样。立足新征程,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时代发展需调研、做出重大决策需调研、保障民生福祉需调研,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扫除一切“拦路虎”。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是理论赓续、历史沿革、文化根脉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表达。马克思的一生是运用调查研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生,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这里的实践即调查研究。早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便化身记者,对摩泽尔地区的贫苦大众展开调查研究,探析民众苦难的根源。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马克思撰写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府对人民群众剥削压迫的实质,揭开了马克思运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篇章。恩格斯在求学时期,深入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伍珀河谷来信》。恩格斯自幼生长的伍珀河谷受资本主义发展影响,环境恶化严重、工人生活困苦。恩格斯通过调查发现,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工厂主不断加大剥削力度,通过雇佣童工来减少工资支出。“无耻和丑恶”的宗教主义控制着工人的精神生活,工厂主被冠以“高贵”之名,借“宿命论”对工人进行无情压榨。《伍珀河谷来信》是恩格斯调查研究的直接成果,文章对工厂制度及宗教信仰结合下产生的残酷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展现了恩格斯心系劳苦大众的革命家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勤于调查研究的优秀品格在其著作文稿中充分体现,后继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沿用这一正确方法。

(二)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传统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航向,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善用调查研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为了回答农民运动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毛泽东回到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细致的调研。在整理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力回击和驳斥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对调查的目的、技术等作出详细论述,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3]109丰富完善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以此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多次在外调研,密集听取各种汇报,充分了解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在集中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成为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为中共八大的顺利召开做了理论准备。后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不断推动调查研究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先作调查研究,然后才有发言权。开会也好,作决议也好,搞文件也好,都要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方针政策,这就是实事求是。”[4]如果不是充分调研摸准中国实际与中国国情,邓小平就不会作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决策。江泽民强调:“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5]胡锦涛则指出:“各级领导同志……到艰苦地方去,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6]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三)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知行观为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诗文经典,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赓续文化根脉、筑牢文化根基的历史自觉。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谈起。屈原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自己用实际行动探寻真理的决心和志向,蕴含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品质。陆游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展现自己打破书本迷信、以实践探索真知的实践品格。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对事物的认知及践行是一个统一整体,知是行的内在机理、行是知的外化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分,不断丰富其调查研究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7],从学到行,逐次渐进、渗透融合,对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进行阐述,突出了实践力行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产生的文化渊源。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要旨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理论透彻、语言生动,这一重要论述强调调研能力,凸显调研主体,明确调研问题,重视调研实效,形成一个完整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基本功”论: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一些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强、服务人民情怀不深的情况,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作出深刻论述,将其比喻为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功”,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8]115“基本功”论强调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洞察能力,反对“走马观花式调研”。调查研究重在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洞察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党员干部通过对多方调研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筛选整合,能够精准分析问题所在,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这与坐在车上转、只在窗户看的“走马观花式调研”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将干部从“后院”拉往“前庭”,不断提升干部调查研究的责任心和能力,切实提高调研实效。“基本功”论强调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反对“烂尾式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分析推理,推动问题解决,是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功力深厚的有力证明。调研的价值在于把握规律、谋划对策,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有调研无措施的“烂尾式调研”,为党员干部能力提升指明方向。可见,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人民主体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8]66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寻问题”而不是“走形式”,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付诸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切实听民意、识民情、解民忧,做好调研工作。党员干部务必抛弃“居高临下式调研”,明确自己讨教人、问计人的身份,尊重民风习俗,丰富调研形式,深入田间地头,俯下身、沉下心,倾听群众心里话。调查研究为人民。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处理群众问题,解决困扰群众生活的烦心事,以此赢得群众信任,密切党群关系。通过置身群众生活,摸清情况,对症下药,能够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铭记人民性的价值旨归,永葆为民情怀,不断在调查研究中为人民谋福祉。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调研导向就能走得正、调研结果就能行得通、调研实效就能经得起群众的评价和历史的检验。

(三)问题导向论:着眼重大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视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他指出:“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9]调查研究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事物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推动问题解决。科学研判矛盾,调查研究要聚焦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实现中国的全面进步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调查研究需聚焦社会各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形成应对挑战的思路和方略。基层出现的部分问题,有一些是党员干部“官僚主义”的表现,会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调查研究应着眼重大问题,探究问题根源,呼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给予基层干部正确引导。办好民生实事,调查研究要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根据群众需求做好摸点排查,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听实话,就是站在群众中间,把群众的建议当作肺腑之言,把群众的批评当作金玉良言。坚持察实情,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真实资料,作为服务群众的基本依据。坚持出实招,就是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靶向精准施策,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四)求真务实论:调查研究务求实效

求真务实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准则,体现党员干部的务实态度和责任担当。毛泽东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3]110比喻调查研究的艰辛与不易,只有投入大量心血,才能真正把情况了解透彻,完整准确反映群众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势在必行,体现调查研究的务实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10]。坚持求真务实,基础在求真。调研开始前,不能事先定调,人云亦云,抵制“调研未做,结果先行”的错误思维,必须以实际行动保证调研成果的科学性。调研进行时,不能只看好的方面,应实事求是,直奔问题,自觉投身群众反映强烈、矛盾问题繁多的地方展开调研,展现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调研结束后,须客观反映调研结果,做到“既报喜又报忧”,不以上级干部好恶为准,从而维护党内说真话、讲实话的良好政治风气。坚持求真务实,关键在务实。通过精准分析调研结果,把握问题本质,从中找到破题关键,推动工作有序进行。党员干部应善用调查研究成果,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下大气力推动决策落地,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解决群众愁事难事。针对在调研过程中解决的矛盾问题,应及时进行检视回访,检查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困难不克服不松手。

三、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是对以往调查研究思想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时代之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新时代新征程上,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犹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为中国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广大党员干部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能够把准“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发展航向,从容应对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高质量发展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前进动力。当前,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面临困难和挑战。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研究解决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才能精准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涵盖领域广泛,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从不同领域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科学规划前进步伐,吹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集结号。党员干部应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扎根一线,发扬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统筹谋划思路举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