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四重意蕴

作者: 杨欣欣

[摘要]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彰显。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内蕴着勇于拼搏的鲜明主题、甘于艰苦的核心特征、善于团结的现实演绎、敢于斗争的实践彰显,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逻辑体系。从学理层面深刻阐释奋斗精神,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科学规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19-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04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21CKS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中国共产党始终用“奋斗”定义自己,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彰显。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内蕴着勇于拼搏的鲜明主题、甘于艰苦的核心特征、善于团结的现实演绎、敢于斗争的实践彰显,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逻辑体系。从学理层面深刻阐释奋斗精神,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科学规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勇于拼搏:奋斗精神的鲜明主题

勇于拼搏是奋斗精神的鲜明主题,这是由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这一重大论断深刻认识和把握了过去、现在、将来党的崇高使命,也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拼搏的行动方向。

(一)实现奋斗目标需要勇于拼搏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奋斗。奋斗的目标指向决定了奋斗的长期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必须通过勇于拼搏才能变为现实。在不同历史阶段,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接续奋斗中实现新的奋斗目标,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早在建党之初,党的一大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追求,顽强拼搏。1939年,毛泽东对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激励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实现中国社会的独立、自由、幸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概念,为全党锚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拼搏方向。2002年,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勤劳拼搏不懈奋斗。2010年,胡锦涛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也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的历史伟业。”[3]366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2同时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2]17。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4]

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只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5]142奋斗精神要求全体党员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于拼搏,牢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争取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激发主体力量需要勇于拼搏

人民群众是发扬奋斗精神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6]254。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勇于拼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激发奋斗主体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7]242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奋斗的主体是青年,是党员干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党员干部是勇于拼搏的带头示范者,是奋斗精神的坚定践行者。第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8]247。广大青年不能居功自傲、夜郎自大,抑或“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要把个人奋斗融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升华自己的青春梦想,及时防止和根除精神“贫血”症。第二,“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9]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5]32,科学研判各类痛点难点,敏锐洞悉各种风险挑战,真真切切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奋斗精神的引领、激励、鼓舞作用。第三,“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10]140。共同富裕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幸福生活也是奋斗出来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拼搏,从百年奋斗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奋斗故事,积极主动展现奋斗主体应有的精神风貌。

(三)砥砺奋进征程需要勇于拼搏

党的奋进征程呼唤奋斗精神,勇于拼搏是砥砺奋进征程的力量之源。回望党的百年奋斗路,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离不开拼搏奋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目标航向,矢志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摆脱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眺望党的奋进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加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努力奋斗、拼搏向前。党的二十大主题开宗明义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1,在报告中,“奋斗”一词高频出现,充分说明“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8]555。中国共产党人以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走过了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百年,还将以坚毅步伐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历史和现实表明,推进各项事业关键在于落实,关键在于拼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奋斗征程上的障碍,克服这些障碍是砥砺奋进新征程的重要任务。通过勇于拼搏,不仅可以进补精神上的“钙”,还可以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奋发图强的强大力量,彰显党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进而实现更加远大的目标任务。因此,在奋斗征程上,必须牢记“干”字当头,奋勇争先,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二、甘于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特征

甘于艰苦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本色,是奋斗精神的核心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杨善洲以苦为乐、龚全珍无私奉献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充分说明向这些榜样和楷模学习的必要性。概括来说,奋斗精神中“甘于艰苦”的特质,主要体现在敢于吃苦、勤于吃苦的人生态度,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精神品质三个方面。

(一)敢于吃苦、勤于吃苦的人生态度

甘于艰苦表现在敢于吃苦、勤于吃苦的人生态度上。敢于吃苦、勤于吃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纵观党的不懈奋斗史,正是因为保持了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国共产党才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与拥护,使奋斗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得以传承延续。

一方面,甘于艰苦的奋斗精神在于敢于吃苦。敢于吃苦的内涵包括敢于“自讨苦吃”,坚持以苦为荣、吃苦为乐。彭德怀曾表态党给他的唯一“特权”就是带头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也表示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在敢于吃苦的精神驱动之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挑起了难挑的重担子,啃下了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甘于艰苦的奋斗精神在于勤于吃苦。勤于吃苦的心态和境界展现出共产党员不怕苦、能吃苦的意志品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时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1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12]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13]这些精神具有勤于吃苦的显著特征,不断赋予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二)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作风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克己奉公、爱岗敬业,自力更生、乐于奉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和人民坚持攻坚克难、矢志奋斗,为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4]14艰苦奋斗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塑造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一,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创业攻关。良好的工作作风对于干事创业、科研攻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克己奉公、乐于奉献能够使全党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不断变化的工作实践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其二,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反对腐败。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对腐败是党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5]306树立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反对腐败的有力途径。其三,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最大的工作作风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秉持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于破除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具有关键作用。

(三)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精神品质

甘于艰苦特征的核心部分是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精神品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发扬奋斗精神始终离不开勤俭节约、谦虚谨慎。1957年,毛泽东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6]2276邓小平指出:“中国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17]227江泽民指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18]1585胡锦涛在强调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同时,对奋斗精神又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