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研究
作者: 黄传英 秦雅静 邢歌[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在更好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上拓展更大空间,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发挥南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作用,提升南宁辐射功能和发展能级,在研究总结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对标国际化大都市衡量标准,分析当前南宁在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合作、跨境产业链融合、交通综合枢纽功能、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薄弱环节,提出了推动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提质升级、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建立享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RCEP制度型的开放高地、畅通链接东盟陆海空的立体交通路网、打造具有东盟多样性的国际消费中心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国际化大都市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5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10
[课题项目]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委托课题“南宁市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研究”(2023XSX11)。
2022年中央出台重要政策文件,提出“提升南宁辐射功能和发展能级,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支持南宁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1],明确要求南宁在更大领域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南宁市严格对标国际化大都市衡量标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在更好地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上拓展更大空间,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充分发挥南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作用,有效提升了南宁辐射功能和发展能级。为进一步找准南宁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与薄弱环节,笔者深入开展调研并提出推动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提质升级、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建立享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RCEP制度型的开放高地、畅通链接东盟陆海空的立体交通路网、打造具有东盟多样性的国际消费中心等建设措施,以期为提升首府南宁国际化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提供参考。
一、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实践做法
国际化大都市概念最初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后来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2]。而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评价标准则是由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3]七项标准。按照国际化大都市衡量标准,当前南宁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上迈出坚实步伐,已经具备了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基础。
(一)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投资峰会升级发展
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至今已经成功举办20届,南宁的国际知名度显著提高。据统计,二十余年来,共有196位国内外领导人、4100多位部长级贵宾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投资峰会,为服务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特别是2023年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东盟战略互信合作交流、制度型新开放、经贸实效、多领域合作、服务创新、共办合力和展会影响力等七大方面达到新高度。南宁持续提升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功能,全面加强与东盟各国开放合作,积极输出中国标准,以“南宁之窗”展示“中国之治”。
(二)做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重大开放平台
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特殊区域,2019年8月成立以来,积极服务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为南宁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水平人才集聚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100%完成国家改革试点的91项任务,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154项,连续3年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同批片区前五[5]。截至2023年9月,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家(包含加工贸易19家、电子信息制造32家);2013年1—9月,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4.9亿元,同比增长10.7%(包含电子信息制造总产值169.27亿元,预计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48.19亿元)[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政治、经贸、人文交流等各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三)布局面向东盟“新赛道”加速培育重点产业
南宁东部新城和各开发区集中入驻一批优质制造企业,特别是新能源企业的总体布局,为制造业中心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南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立了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和“千企技改”机制,推动重点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2022年,南宁市加速培育重点产业超前三年总和,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4个(包含百亿元项目7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垂直整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面向东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2022年成功引进比亚迪系列总投资280亿元、总产值500亿元的5个项目,南宁将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同时吸引贝特瑞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并协同布局落地了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上抢占了一席之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初步形成。《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南宁首次入围全国50强,位列第36位。
(四)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
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金融中心,吸引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进驻,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性机构集中地。2018年12月国家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南宁五象新区作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按照“一城四区”(中国—东盟金融城,金融总部集聚区、金融信息服务区、金融营运服务区、科技金融产业区)总体布局高标准推进建设。2024年1月9日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五年来,南宁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共引进33家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分支机构。截至2023年底,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512家,“三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南宁设立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中银香港、中国太平已成为对外金融开放的标杆性项目。
(五)打造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南宁作为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覆盖区,是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平陆运河建设的推进,南宁作为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的地理位置越显突出。近年来南宁重点加快完善衔接东盟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在推动通道经济发展、提升通道基础设施能级、增强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如公路和铁路方面,打通跨境物流快速通道,开通南宁—河内等17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铁路24小时通达,公路12小时通达,中越跨境快速通关班列已进入常态化开行阶段;航空方面,以南宁机场为中心可覆盖全部东盟国家的首都城市,东盟国家航线26条,其中2023年新增4条全货机航线,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7条,通达10个东南亚城市。2022年以来,南宁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南宁段建设,积极谋划平陆运河起点平塘港区综合开发和东部新城规划,打造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
此外,南宁积极谋划推进面向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面向东盟、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产研中心,围绕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狠抓落实,丰富南宁国际元素,完善南宁国际功能,不断彰显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
二、当前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短板
南宁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对标国家化大都市的指标体系,南宁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亟待深入
在金融业务咨询的专业化、风险管理的科学性、资金聚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金融产品作为投资和理财的重要手段,因缺少对我国与东盟国家金融产品功能、安全、收益等方面差异的了解,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受到限制。二是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升。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金融业务具有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在市场准入、行为监督等方面仍然需要持续监管,避免出现贪污腐败、金融犯罪等风险。三是资金聚集能力有待提升。资金的汇聚能力是金融中心最基本的功能,南宁致力于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多国资金的汇入是最基本的保障,只有足够资金进入才能更好地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南宁在资金的汇聚能力方面仍需要不断加强。
(二)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有待完善
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消费的全过程,南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跨境产业链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一是南宁工业基础有待夯实。从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看,工业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比较高。对标国际、对比国内,南宁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等方面较薄弱,实现工业发展的“弯道超车”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二是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滞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跨境贸易发展尤其是面向东盟的跨境贸易数字化提供了支撑,零售、贸易等行业数字化水平较高,但是高端制造、基础产业制造、运输仓储等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仍有明显不足。三是重点扶持发展的工业企业优势尚未凸显。南宁重点培育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正处在发展提升阶段,产业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不明显。
(三)面向东盟的交通综合枢纽功能有待加强
越南与我国毗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距离我国较远,在陆运、海运、空运、多式联运等方面均有提升的空间。一是中越的铁路运输效率有待提高。中越跨境集装箱货物列车自开通以来,进一步畅通了中越两国的贸易往来,运输的货物品名达620余种,此种方式也受到了泰国和老挝的青睐。但是如果货物在某段时间内较集中,一旦遇到特殊天气等会出现排队或者滞留的情形,中越班列的开车班次、收费标准、运输能力等问题仍有优化的空间。二是海路运输缺乏竞争力。海路作为东盟国家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运输成本较低,但是存在海运风险高、延迟交货、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情形,导致东南亚一些客户的满意度不高。三是国际航空枢纽功能释放不充分。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航空枢纽,但在布局产业聚集的规模化、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吸引东盟国家企业入驻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四)面向东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2022年发布的《东盟营商环境报告》中指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营商环境最好,缅甸、柬埔寨、老挝营商环境改善的空间较大。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城市相比,南宁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一是中国—东盟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目前,涉及知识产权争端问题绕不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但是受到该机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的范围有局限性。从合作的领域看,知识产权合作与科技合作、双边贸易的紧密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双边贸易的需求。二是线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网上交易额不断攀升,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个人信息保护、售后服务、退货换货等相关的侵权损害、违约赔偿、合同变更等制度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