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
作者: 古文娜 胡馨月[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蕴,又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意蕴;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2-0001-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2.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研究”(19BKS028)。
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武器和科学真理。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因此,从哲学层面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蕴,是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上是实践论。马克思以实践为支点,揭示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坚持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所谓实践,即人们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连接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核心差异在于其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1。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分立足于实践,其最突出的指向性就在于实践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推动实践、指导实践中成熟完善。一方面,坚持实践决定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现实问题所日渐形成的哲学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4]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产物,经由实践检验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明确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原则和行动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脚踏实地,砥砺前进,开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如果没有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也不会得到明显增强。
(二)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过程是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这一过程永无止境。因此,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创新的观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进一步明确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5],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变的是贯穿其中且一脉相承的守正创新和历史主动,体现了对文化建设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作为文化建设的方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历史使命和时代需求提出“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一个结合”的进一步深化与丰富。“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社会背景的演变、历史使命以及中国的发展问题所提出的创新理论。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现状所形成的理论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遵循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以实践充实理论的方法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科学地阐释了世界的状态和规律,揭示出事物是运动、联系和发展的,而且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审视文化建设中的不同问题,以坚持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为根本方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地对待文化建设中的不同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和事物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为此,要积极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解决方案,确保矛盾得到真正解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准确理解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开展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并强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新创造与新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在充分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明起源、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正确把握提出的科学理论。
(二)坚持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矛盾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无处不在,矛盾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运用辩证法的原则,既要看到问题的全局,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哲学”,核心就在于运用辩证思维为人们揭示了通过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新思路,提供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又要重视精神文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一方面,“两点论”强调看问题要全面,避免片面性和一点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矛盾的不同方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二者相辅相成,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重点论”强调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民幸福的着力点,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作为价值旨归,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上,始终秉持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原则。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相比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172。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群众史观等基本理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一)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这表明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与锻造而成的,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现出无穷的真理性力量。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现实的呼唤中淬炼而成的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精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的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如何更深层次地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仍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新的境遇呼唤与催生新的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当前时代之问的精准回应,是在现实的召唤之下锻造而成的反映客观实在的时代精华,是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行动先导与思想指南在现实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昭示出强大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的实践方针。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不竭动力。
(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力量之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286,同时论述了“群众的历史”[11]287的观点。社会历史规律扎根于人类这一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