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样态透视与实践指向
作者: 胡静姝 吴常柏[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以新型技术为支撑的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其沉浸式、交互式和个性化推荐等主要特征为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技术加持。前瞻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的未来前景,从“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全民共享发展红利”“消解算法控制,夯实共同富裕精神基础”“推动虚实融合,建构多元协同实现模式”等视角探索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策略,对当前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新型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用前景;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3-0001-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3.001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研究”(2023BDJ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当前,以新型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时间节点高度契合,为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促进虚实融合共生,用户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创造性实践,获得精神生活需求上的满足。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可在推动共享式分配与优化精神生活公平向度方面更好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更加普惠式的精神消费形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情景互融方式提升精神文化享受,能够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一、虚拟仿真技术出场语境
虚拟仿真技术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必将构建技术驱动和场景多维的新生态。虚拟仿真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通过硬件设备提供给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并能够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通过各种输入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事物进行交互[2]。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工业建筑、社会治理等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3],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必将是一项范式的跃升和革新。
根据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发现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真实感与沉浸感。虚拟仿真技术通过高保真度的模拟和视听效果,能够创造出极具真实感和沉浸感的体验,使用户仿佛置身于真实环境,从而产生人景合一、情景交融的沉浸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身心发展、知识获取和人际交往等需求。二是交互性和参与度高。交互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结,虚拟仿真技术允许用户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用户可以通过手势、语音或其他交互方式参与虚拟体验,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三是实时性和个性化体验。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实时调整虚拟环境,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使人们在学习历史、文化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破除“时滞”障碍,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互动性。
二、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样态透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信息技术创造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进新发展。”[4]虚拟仿真技术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促进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和社交互动,深刻影响精神产品、精神享受、精神追求及其实现方式,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赋权增能的新范式。
(一)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精神产品创构
所谓精神产品,就是“指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而生产的学习、娱乐等方面的产品。如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5]。虚拟仿真技术是利用多种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网络,能够有效降低数字媒介的使用壁垒,为精神产品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智能化、数字化的精神产品,使得精神产品供给数量不均、精神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得以改变,从而提升精神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精准性。
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增强精神产品供给的多样性。首先,虚拟仿真技术与智能化精神产品联系紧密,精神产品依托于虚拟仿真技术并推动虚拟仿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虚拟仿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又有助于提高社会精神产品的创新能力,进而涌现出更多的精神产品。其次,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整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客体、内容等多重元素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聚合数字空间内的精神文化资源,“消费者随时随地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享受精神产品”[6],完成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系的复刻与创造,全面呈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系中的“人、物、事”,进而创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完整社区”,实现精神文化资源的动态增长。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增强精神产品供给的精准性。网络运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之间相互协作的优势,克服了“单一技术”传播模式的数字化发展阻碍,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客体间构筑了一个点对点的网络。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精准识别数据足迹和反馈,提供更符合个体需求的虚拟体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的个性化程度,使精神产品更加贴近用户的兴趣和情感,从而优化精神产品供给的精准性。
(二)基于沉浸式技术的精神文化享受
精神产品的价值在于满足个体的精神享受。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见可听的精神产品,还构建了能够被感知的虚拟场景,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作为一种数字媒介,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建立影视化的数字孪生组织,使受众能够以数字身份扮演“智能人”,沉浸于虚拟场景中,以一种“在场形式”参与精神文化享受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数字化全息体验,并完成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同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语音转化技术实现智能化的人机互动的场景构建,结合3D图形处理、动作捕捉等交互技术实现虚实融合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模式,从而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跳出传统的传播媒介,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传播媒介日益交互化和日常化,增强大众精神文化享受的沉浸感。
虚拟仿真技术连接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打破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空界限,促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由文本领域迈向实践领域,从现实场景到虚拟场景,从传统的线下叙事到虚拟的线上叙事,满足了大众的空间体验感和沉浸感,实现了人们内在感知潜能的极大释放,完整勾勒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享、共识、共情的基本样貌。首先,共享。它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解决精神产品分配不均问题,扩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的范围,构建以虚拟空间为主场的精神文化享受空间。无论是谁,都能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跨越时空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只需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即可“穿越”时空,真实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代入真实的历史角色,不受社会身份和物理边界的局限,以“在场形式”享受数据资源与知识信息,拉近二者的时空距离,实现“人—事—物”的共同在场。其次,共识。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跟踪用户认知倾向与日常行为实践,刻画整体的用户画像。根据技术设定,使用用户感兴趣的形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发用户主体意识,充分调动感知系统与虚拟的场景进行交互,切实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最后,共情。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建构以情感为纽带的个性化体验平台,以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和体验装置连接人的真实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使用户直接感知画面、声音等信息,增强高质量精神产品带来的正向情感体验与浸润。
(三)基于交互式技术的精神场域拓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场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空间形态。虚拟仿真技术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起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组成的时空结构,打破了原有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场域边界,构筑起立体式场域和具身性场域,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空间的具象化。
通过信息整合和场景串联并举,搭建立体式精神文化传播场域。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精神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通过动画、VR、全息幻影成像等技术手段绘制虚拟场景,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不同空间向度的信息,展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存在关系,进一步缩短用户与内容之间的理解距离。信息整合的作用在于融合多种媒介元素,如数据、文字、图形等,将各类精神文化内容汇聚至一个数字平台。这一整合不仅使得内容的呈现由二维平面扩展至更为立体的三维形态,同时也将原本单一的场域逐步演变为多维场域,使用户能够轻松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促使精神文化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巧妙的场景串联,创造出更为引人入胜的精神文化交互形式。通过以空间转换为主要推动力,重新组织或编排场景的次序,将各个独立的场景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且持续的体验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用户得以创造虚拟化身,深度体验并参与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虚拟世界中的交互和故事情节设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逐步扩展其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譬如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对话,再现英雄本色,深刻体验革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精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创设了一个虚实结合的领域,为丰富用户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途径,为人们提供了更灵活、更多元的精神生活体验,这不仅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表征。
三、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指向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虚拟仿真技术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数字化的技术载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种‘有根’的‘可能生活’,内蕴着面向人、面向民族和面向世界的现实的可能性。”[8]因此,面对数字化、信息化给精神生活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应当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遵循,积极厘清虚拟仿真技术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耦合关系,通过弥合数字鸿沟、消解算法控制、推动虚实融合,让每位社会成员在享受先进技术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一)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全民共享发展红利
虚拟仿真技术的兴起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充分发掘这一技术的潜力,需要大力弥合数字鸿沟,以助力整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的红利。数字鸿沟指的是数字技术在不同地区社会群体中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拓展虚拟仿真技术的受益范围;必须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构筑全民共享信息技术发展红利的新图景,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方面,强化技术设施建设,打造精神产品供需平衡的物理底座,弥合“接入鸿沟”。信息技术设施是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理底座,系统全面升级虚拟仿真技术设施是通过数字普惠推动精神产品共享的重要一环。实现精神产品供需平衡,必须进行全面布局和系统推进。首先,要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排,兼顾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在5G、XR交互、物联网等硬件技术方面拓展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特别需要关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建设的薄弱现状,通过制度上的适度倾斜,降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为弥合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鸿沟”提供制度支持,保证“较好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机会”[9]。其次,要系统推进虚拟仿真技术支撑系统,创建多层次的技术支撑系统,包括身份认证系统、个性化定制系统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确保智能化精神产品能够稳定高效地供应,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智能化体验需求。最后,为实现精神产品个性需求的准确匹配,必须对技术分析进行优化。信息技术全面共享要聚焦于满足个性化精准需求,实现精神产品的个性化和普惠化。针对用户对智能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全数据性,充分采集和挖掘相关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丰富的智能体验。另一方面,提高全民信息技能,打破信息技术普惠共享的物理隔阻,弥合“应用鸿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智慧基石,亦是人民群众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致富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我国仍有部分农民群体和老龄群体面临融入信息化生活的障碍,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全体人民及整个社会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宣传和示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数字氛围,提升社会成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接纳意愿。通过多元媒体平台,例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泛传播信息技术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应用场景。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激发公众对数字化技术的浓厚兴趣,提升其对数字化技术的好奇心。在塑造农村数字文化方面,可以通过创作“三农”文化内容以及建立“数字资源库”的方式,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