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柯健[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奋力开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5-0001-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5.00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代表着一个社会在物质生产方面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技能、生产工具的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组织形式。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演变与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强调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和互动性,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方的相应调整,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1.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技术化。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过程和要求与传统生产力有明显的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必然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这些新型生产关系涉及新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运作方式等多个方面,并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互动,正引领着社会变革,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解释。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来支持,而优化的生产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为社会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动力和基础。
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互动关系。新质生产力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要求劳动者掌握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等新技能。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运作形态的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生产流程也愈发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合作与协作逐渐成为主流,团队工作和跨部门协同变得更加普遍。
3.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与矛盾,正是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产关系可能会成为制约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而优化的新型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互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需求[2]。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1.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和服务的方式,使得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的运用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劳动力供给模式亟须转变。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3.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型生产关系强调合作与协作,企业内部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更加灵活的团队协作机制。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也变得更加紧密,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成为常态。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支持技术研发、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注重人才培养,优化生产关系,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3]。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经济总量的提升,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性。
2.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包括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产业也需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注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通过激发企业活力,鼓励创业创新,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的整体活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利用,推动经济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改革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增强法治保障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为关键抓手是当前和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就。
二、构建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变革。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科学的制度环境
1.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深化市场化改革,政府应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必须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尤其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金融、能源和科技等行业,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促进创新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环境。
2.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科技体制改革不仅要关注技术的研发,还要注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实现创新成果的最大化利用。
3.制度变革与创新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制度体系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创新。针对新兴行业和市场,应建立适应性的监管机制,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不抑制创新和市场活力。要制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以促进新经济形态的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发展优势。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市场壁垒,打破行业壁垒,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改革破除这些障碍,一是要优化政府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推动简政放权,赋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权与活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消除行业垄断和不当干预,确保资源能够在市场中高效流动;三是要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新兴产业和企业创造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鼓励创新与投资。
2.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需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提升市场透明度和竞争性。通过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多样化的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3.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要通过改革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推动要素市场化、专业化配置。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配置上,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产业融合。注重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要从政策、服务、法治等多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简化企业注册和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动政府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让企业在营商过程中感受到公平和便利,从而激发其创新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