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价值意蕴
作者: 郑磊[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理论积淀的历史逻辑、回应建设文化强国时代课题的现实逻辑相结合的产物。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领导力量论”“根本立场论”“文化使命论”“基本原则论”“重点领域论”等五重论域展开理论建构,具有丰富理论意涵。从价值意蕴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关照世界,既在理论维度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又在实践维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还在世界维度为拓新全球文明议题作出了独特贡献,彰显出巨大时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5-0008-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5.0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复兴与共享: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内涵研究”(19FKSB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创新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2024YJS110);2022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质量工程一般项目“新时代研究生正确劳动观培育研究”(2022YJG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概念和思想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领悟和把握这一深邃思想,需要对其展开学理化阐释和立体化剖析。整体来看,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基于此,深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价值意蕴,对于更好地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结构体系,推动其深入人心,指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内在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成有着坚实的逻辑依据。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场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本质、民族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本质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同时,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集中反映,思想文化观念也会对物质生产实践形成一定反作用。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本质的哲学阐释深刻昭示了物质生产实践对文化生成与演进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当今中国发展成就和伟大社会变革,形成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前提与思想支撑。
2.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文化理论。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理应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如何在人类文化普遍交往与整体发展的时代洪流中维持主体意志,从而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既是不同民族抗衡西方现代性文化入侵所要思考的现实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文化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4]。在论及中华文明发展方向与前景时,马克思就曾坚定展望道:“中国已处于社会革命的前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在最近的将来,势必向亚洲逃跑,跑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跑到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门,那时候,安知他们在那里不会碰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大字呢?”[5]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东方文化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五千年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了前进方向。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厚积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化建设的经验凝结和智慧结晶,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6]708-709,明确新民主主义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深刻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和领导力量。同时,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6]707-708,由此确立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推进“第二个结合”,形成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积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基本方针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理论探索。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的宣言中提出,当前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7]。面对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文化建设被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挥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江泽民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胡锦涛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论断,逐步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文化理论体系,最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将“两个巩固”明确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三)现实逻辑:建设文化强国时代课题的理论回应
回应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指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诠释,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现实课题的理论升华与回应。
1.夯实文化强国精神根基的应然之举。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前景光明、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遍布荆棘,这就尤为需要强劲的精神力量补给,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外在表征为一种内生的强大、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凝聚共识、增强定力、提高自信,将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内涵嵌入文化实践,指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朝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筑牢文化强国动力支撑的必然之道。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1]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迫切需要以科学文化理论进行思维更新和方法指导,以充盈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支撑。就此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彰显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事业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价值。
3.明确文化强国理论遵循的题中之义。当下,中国正经历着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为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国际发展形势急剧变化、意识形态斗争暗流涌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昭示出中国文化建设的任重道远,给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考验。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套集创新性、开放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理论系统和思想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发展图景和价值追求,擘画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使命任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条件和清晰的理论坐标。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的根本问题。
(一)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谁来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12]5,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
1.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12]3没有党性,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真正落实,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也就无从谈起。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12]3。
2.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12]7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对新时代如何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是网络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12]7,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迈向新阶段、走上新台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3.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新时代以来,面对多元社会思潮激流涌动、复杂利益格局深刻演变和网络媒介日益兴起的现实发展情势,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2]10,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