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 任泽豹 王雪杨 陈栋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战斗堡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人才吸引力等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强化政治领导、增强发展动力、加强思想引领、完善组织体系和健全规章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汇聚成党领导农村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引领者角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2;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5-0030-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5.006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是保障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实到位的核心力量与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因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立足于新时代,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者角色

(一)政治领导者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需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怎样才能巩固好脱贫成果以及如何预防返贫仍然任重道远。纵观百余年党史,不难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可替代。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农村“地方支部”的概念。1925年6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共韶山支部,使韶山地区有了领导农民运动的核心,很快就焕发出巨大的革命能量,形成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1926年7月颁布的《农民运动议决案》强调,使每个农会“均有党支部的组织,为这个农会行动指导的核心”[2],这体现了党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取得领导地位的重要性。1931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建立乡级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指导。1954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调整与完善党在农村地区的政策,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历史充分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地区的政治领导者,肩负着执行、落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组织、动员干部和群众投身于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充分发挥政治领导作用,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充分贯彻执行,才能领导、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农村地区抓得准、落得实、干得好。

(二)发展推动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使命。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3]443,要努力把产业振兴作为硬实力,自觉担负起产业发展推动者的角色,勇挑重担,努力提升经济引领能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产业振兴的坚强后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把握时机、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三)服务群众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直接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回顾百余年党史不难发现,什么时候党和人民群众联系得好,什么时候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辉煌;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出现问题,甚至遭受严重损失。”[4]当好服务群众者这一角色,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朴素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5]。一是要把实现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富裕作为谋事干事的根本目标,保障全体村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要始终把坚持问计于民运用到工作的全过程,倾听群众意愿、了解群众诉求、集中群众智慧,形成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拥护的理论与政策,搭建服务平台。

(四)乡村治理者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基层的人口结构和发展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致使许多欠发达乡村都普遍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能否实现科学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作为农村治理主体的作用。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有效整合和组织农村多元主体,促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领导力不足,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地区的领导者,其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乡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认识不足。农村地区大多留下年迈的老人,一些党员干部年龄偏高,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服务职能的变化,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管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度削弱了”[6]。

2.村两委职责不清。一方面,一些村党组织把“坚持党的领导”错误地执行为“党包干一切”,导致村委会的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想法过于片面,认为只要自身“服务”能力强,“党务”自然过硬。

3.组织生活不够规范。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虽然每月都有固定的时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例如,个别党员干部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或因农事、家事提早离会;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活动开展单调,缺乏吸引力。

(二)经济基础较薄弱,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因此,在农村经济存在着基础薄弱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但会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而且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承担起主要领导责任,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严重缺失,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基础薄弱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处理农村事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服务效率低下,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三)思想观念更新慢,抑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33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头脑。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导还不够。首先是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规党章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时,存在着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等具体问题,缺乏热度、广度和深度。其次,在抓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上手段单一,治理观念较为陈旧,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有待加强。最后,农村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让一些农民缺乏时代机遇意识,思想保守僵化。同时,农村具有天然的“熟人社会”特性,推动乡村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基层干部大多为本地人,在面对亲朋好友的请求时,一部分党员干部会碍于情面而区别对待,形成不良风气。毛泽东同志认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8]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思想上的革新,持续提升党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

(四)队伍建设不到位,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历史关键期。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事务繁重、情况复杂,亟须建设一支敢闯、敢干、敢啃硬骨头的干部队伍。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年龄相对较大,缺少年轻人的身影。虽然年龄较大的同志的基层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了解农村情况,熟悉农村工作,但部分同志容易出现思想观念陈旧与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解决方案,缺少生机与活力,吐故纳新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工作效度,还降低了群众对其的认可度。

2.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文化水平较低,学历结构有待优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大批拥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农村中青年以及农村党员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出现无才可用、无人可用的局面。虽然党和政府采取鼓励优秀党员回村创业就业、推动选调生进村工作、选派“第一书记”驻村等方法,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依旧以老同志居多,高学历干部相对较少。

3.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待遇有待提升。较低的工资、待遇条件,无法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和优秀青年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同时,虽然国家招录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去农村参加工作,但是部分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存在“抱团”现象,排挤外地来上任的青年干部。而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短时间内很难熟悉当地情况,导致他们很难在服务期内做出优异成绩,从而选择不留任,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政治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强化政治领导,就是要把好方向,掌握局势,发挥“领头雁”的重要作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带领农民奔向美好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领导作用和强大力量。为此,要强化政治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

1.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牢政治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9]一方面,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方向、谋大局、出主意、定政策,在引领群众、组织群众与服务群众中勇挑重担、冲在前列。另一方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传导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筑牢政治基础,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部署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传导给广大群众,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助农惠农政策能够及时被基层群众了解、接受、认同。

2.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基层。要确保党管农村工作落实到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就必须严守政治纪律,遵守政治规矩,坚决打击不正之风与违纪违法行为。

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10]。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持续进行党性教育,不断提升党性,从而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韧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