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趋势、传播诱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 曾依依 汤菊平[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展现形式、传播方法和传播内容更具有隐蔽性、诱惑性和攻击性,严重危害青年群体的思想健康。究其原因,主要是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碎片化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浅层满足、隐蔽的历史虚无主义植入和深层次诱导。为此,应加强青年政治思想引领,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外衣和层层陷阱,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网络治理和管控能力,提升青年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增强青年群体的历史自信和政治认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青年;传播趋势;传播诱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5-0025-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5.0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感与担当教育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ND232026)。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错误思潮,它否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强调以某个历史片段、某个个人观点、某些事物联系来孤立地看待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模糊历史、歪曲历史、虚化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人才资源,青年历史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纱,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趋势、诱因及应对理路,这是当前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中之重。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趋势
(一)以网络平台渗透发展
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是网络世界的特征和代名词,其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方式和思维模式,伴随而来的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稳定性。从传播形式来进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在娱乐化、生活化、世俗化的网络环境中生长,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下游是由无数只言片语汇集而成的潮水网络所构成的筛选网络,主要以评论互动、实时弹幕、收藏点赞、转发留言等作为主要载体,青年群体的迷惑和好奇促使其进入中游。在中游则以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博客网站等为载体,在大众视野里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异国生活展示、影视音频分享等,通过部分事件片段、代词隐喻等手段,引导青年群体进入上游。上游则是具有私人属性的聊天群、留言板、公众号、自媒体等,通常以网络小说、散文、纪实等文字混合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等对青年群体进行诱导。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以互联网作为避影匿形的天然屏障,运用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到青年生活的细枝末节。当遇到打击整治时又可以通过网络漏洞、更换地址、切换账户的方式死灰复燃,加大了监管和遏制的难度。
(二)以猎奇心态哗众取宠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猎奇心理是受众心理的一种,是在一定场景内满足个人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认知机制,是主体对外界新鲜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从传播受众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人性心理上的弱点来进行加速传播。通过猎奇心理引起青年群体的好奇心,具体表现为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搜索、关注,甚至产生心理期待,在下一次浏览到此类别事件时得到满足。这种方式利用部分青年喜好“打破常规”的逆反心态来进行印象强化,达到循环往复的目的,即当欲望能量在相关搜索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早期的互联网时代,如今平台大数据及智能算法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着力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层面和薄弱环节,意图挤占其精准滴灌空间、消解其客观事实依托、削弱其共识凝聚效力,形成根本性冲击”[2]。大数据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喜好以及使用轨迹收集用户的网络数据信息,并依据所收集的信息推送针对性的服务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网络推送个性化内容这一特质,窃取用户的网络数据信息,凭借用户网络数据信息分析潜在的受众,依托精准算法向潜在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推送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使受众的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三)以所谓的“学术研究”移花接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往往有一种盲从心理。从传播方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者更善于通过隐蔽和伪装来增强“信服力”,其宣扬研究历史要保持“中立”站位,坚持“客观标准”,但实际上往往心口不一、背行其道,打着“中立”“客观”的幌子歪曲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利用某一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时空前后对比变化,避重就轻,刻意忽视前后阶段的具体实际,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党百余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企图消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利用所谓的“学术研究”“读史证信”歪曲历史。通过孤立、片面地分析个别文字文本、虚假报告、“史料”等,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程进行歪曲或否定,罔顾人民和历史的选择,颠覆历史事实与结论,企图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政治诉求。运用各种未经考证的回忆录、口述访谈以及日记,根据自身主观臆想来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抹黑、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以此混淆青年群体的视听,扰乱青年的内心认知。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诱因
(一)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但国际局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愈发增多,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进入新时代,中国用自身的崛起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回击和反驳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谬论,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世界格局、力量对比的天平正逐渐向社会主义倾斜,“东升西降”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格局和世界力量的扭转变化、社会主义日益凸显的优越性、中西方道路与制度的差异决定了境外敌对势力尤其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势力时刻妄图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定庵续集》)西方敌对势力以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来做文章,通过网络信息平台、非政府组织等传播渠道歪曲、否定中国历史,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等渗透至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妄图达到遏制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
(二)青年群体自身理性思维能力不足
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其思维敏捷,个性鲜明,乐于创新,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怀疑意识和慕强心理。但因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尚未完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情绪化,在优劣相间的言论中容易丧失理性判断,迷失自己。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青年群体对知识和信息的摄取需求以及心性特点,通过所谓的“权威专家”“大V”解说历史、戏说古今等方式歪曲否定历史,捏造事实。在历史虚无主义者捏造的历史言论面前,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的青年,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牵着鼻子走,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中,从而动摇自身信仰根基和政治认同。此外,青年群体虽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意识形态基础,但一些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多地局限在知识性记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认同、运用与实践,这也间接地给历史虚无主义带来可乘之机,致使一些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分辨力不足的青年产生理想信念滑坡的现象。
(三)碎片化信息时代带来的浅层满足
互联网和数智媒体的发展使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大量缩减了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但相比于传统的媒介信息的完整性,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原本完整的信息被分解成为各种零碎的信息片段,完整的发展脉络也被精简化,导致内在逻辑变得破碎。与此同时,繁杂的信息舆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无形的生活压力等因素相互耦合,使得部分受众更倾向于关注浅显易懂、简短精悍、能直接带来欢快娱乐体验的信息内容,以满足自身直接、短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碎片化的特点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原本完整的历史根据随意截取成各个片段进行包装加工,将其散布于网络空间,利用主题鲜明、浅显易懂、简短精悍等形式,高度契合部分青年群体碎片化、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的习惯。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披上融入青年生活、贴近青年认知的外衣,将原本客观真实、严肃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娱乐化加工,以短视频、表情包、游戏等方式进行歪曲戏谑、恶搞,以所谓新奇、笑料的方式满足青年直接、短暂的感官愉悦和精神刺激的需求。隐匿在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伪装腐蚀青年的思想认知和内心,弱化青年的理性认知和系统思维能力,使青年沉溺于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浅层次满足中,忽视对完整理论与历史深层次的理解掌握,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并使其生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四)隐蔽的虚无主义植入和深层次诱导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逐渐由显性宣传转变为隐性渗透和深层次诱导为主。在出场的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在各个领域乔装打扮,披上伪装的外衣后悄然登场,如在生活、文学艺术领域上,历史虚无主义善于披着“大众化”“通俗化”的外衣,通过微博、小说、游戏、短视频、内涵段子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历史或人物进行歪曲、恶搞和戏说,制造所谓的看点与笑料,在隐蔽的灌输渗透中模糊颠覆青年的认知。在出场方式上,历史虚无主义将传播的阵地拓宽至传统媒介以外的网络虚拟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隐匿性等特点,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隐蔽地渗入短视频、微博、QQ等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使受众不知不觉地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在出场策略上,历史虚无主义采取迂回婉转的方法。一方面,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或者热点事件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自身隐匿于青少年群体中,积极地参与网络交流互动,适时地抛出一些精心挑选、带有诱导性的线索或者捏造的“历史史料”,诱导青年“自主”进行联想和推理,让青年误以为得到了“正确答案”且深信不疑,进而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地将某一历史的前后阶段或者中西方福利措施等进行片面比较,歪曲事实,诱导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植入的隐蔽性和策略的诱导性容易使得缺乏辨别力、防备力的青年群体悄无声息地受到不良影响。
三、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青年群体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歇,意识形态的斗争愈发尖锐复杂,以丑化英雄、诋毁党的领袖、美化反面人物、曲解历史真相等为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影响甚至侵蚀青年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是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全面系统地学习与领悟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将其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学、思、践、悟的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筑牢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思想防线。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充分借助模范典型人物、先进集体事迹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生动化,并在各个平台、各个场景进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引导青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到艰苦的地方去,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三是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青年。针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渠道否定或歪曲中国历史等言论,要不断加大正能量的宣传力度,扩大正能量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抢占思想文化宣传的高地;还要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因子,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