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作者: 刘宇 方凤玲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开展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积累形成了宝贵的反贫困斗争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至上作为反贫困斗争的价值立场、坚持把改革与发展作为反贫困斗争的重要举措、坚持实事求是调整反贫困斗争的策略等,对未来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历史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5;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5-0020-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5.004

[基金项目]2020年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历程和经验研究”(20LLLJA014)。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展反贫困斗争的历史,记录着党在反贫困斗争中的奋斗历程和显著成就。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反贫困发展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扶贫路径和模式,根据历史和时代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贫困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反贫困斗争的宝贵历史经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开展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斗,依靠人民群众,变革社会制度,取得了以消灭剥削压迫为主的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反贫困斗争,发展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加快发展物质生产,强化资源配置,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各方面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反贫困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平均分配和社会救济相结合的扶贫策略,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改善了教育和卫生体系,有效控制了绝对贫困的发展,为后续反贫困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工作、以开发式扶贫推动扶贫工作、实施整村推进和“两轮驱动”扶贫战略推进扶贫工作三个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参照2010年的全国农村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1]。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把高质量脱贫放在首位,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到2020年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中国减贫成绩单,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斗争的历史经验

基于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反贫困斗争的重大成就,可系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斗争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保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消除贫困问题、带领劳苦大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力量和根本保证。一方面,党的领导为反贫困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在反贫困斗争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党发挥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唯有坚持党的政治引领,才能确保政策方向明确、目标一致。党要加强组织建设,以强化组织保证为依托,推动政策落地;党要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反贫困工作,彰显和发挥我们党开展反贫困斗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推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与时俱进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反贫困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共产党彻底改变了人民饥寒交迫的穷苦悲惨境遇,带领人民群众过上美满幸福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之中,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无数党员干部为贫困地区人民解难事、办实事,让反贫困斗争的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评价和检验。自脱贫攻坚以来,“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3]。以黄文秀、夏森、张桂梅等为代表的无数党员干部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反贫困斗争一线与群众建立鱼水关系,倾力奉献,关注并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铸就和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才能战胜消除贫困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以人民至上作为反贫困斗争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反贫困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而努力奋斗,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一是坚持反贫困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极少数人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历史上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明确回答了“反贫困为了谁?”这一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反贫困斗争,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呼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旨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动体现了反贫困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二是反贫困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既是脱贫的主体力量,也是开展反贫困斗争的动力源泉。反贫困斗争是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调动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动员各地区、各行业、各主体以及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倾力奉献。中国共产党最大程度地依靠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形成社会合力,保证了反贫困事业的稳步前行。三是反贫困斗争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斗争中坚持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乡亲不能落的目标。只有当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都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谋私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疾苦,扎实开展反贫困斗争,做大并分好“蛋糕”,努力为人民谋福祉,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坚持把改革与发展作为反贫困斗争的重要举措

坚持将改革与发展作为反贫困斗争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推进改革与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和发展短板,是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和全面脱贫的关键。一方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新中国诞生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必须坚持探索适合自身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推动包括扶贫政策在内的政策创新,为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市场化改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以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推动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4]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之变、时代之变,推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扶贫政策和措施,创造人类反贫困历史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扶贫对象、扶贫主体和方法论等问题,始终将发展视为消除贫困的“金钥匙”,以新发展理念推动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细化、分解脱贫攻坚任务,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坚持实事求是调整反贫困斗争的策略

首先,实事求是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体察人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地区特殊因素和民族差异等多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标准,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其次,实事求是地推进扶贫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斗争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情况,结合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灵活运用反贫困斗争策略,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反贫困斗争。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反对弄虚作假,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落实,以求真务实、较真碰硬的方式,确保真正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帮助真正贫困的人摆脱贫困,确保真扶贫、帮助真脱贫[5],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成就,并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最后,实事求是地评估扶贫政策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减贫规律,与时俱进提升治理贫困的能力。党和政府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调研、评估报告、经验总结和监督评估机制,客观评估扶贫政策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扶贫工作能够真正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推动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够符合预期目标,持续对扶贫工作进行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结合扶贫工作实际,适时采取措施调整和改进,从而有力保障扶贫政策的优化和有效实施。

三、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的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相对贫困、发展型贫困等挑战依然存在,相对贫困治理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持久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3]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减贫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防止返贫,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缓解相对贫困,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防止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反贫困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背景下,我国脱贫群体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应对风险能力不足,返贫致贫风险较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持续脱贫是阻止返贫的重要手段,要求我们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供政策支持,持续增加脱贫群体的收入,以及持续激发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

1.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扶贫政策整体稳定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群众因各种原因再次陷入贫困。首先,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在脱贫地区设定5年过渡期,中央和地方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提升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其次,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强化党的组织力度,进一步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提高扶贫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使命担当,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和扶贫工作的连续性。党员干部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向实践,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带头执行政策,开展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工作,确保脱贫责任、政策和工作有效落实,促进资源和政策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最后,保持政策的持续连贯。党和国家要继续关注和支持曾经的重点帮扶地区,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扶贫政策整体稳定性,坚持脱贫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6]。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保障”等关键环节,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担当,从严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确保财政、教育、科技等政策落实到位,持续改善民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体系以有效防止返贫。一方面,强化返贫监测预警的及时性。政府通过实时动态监测易返贫和易致贫人口,及时帮扶新发生贫困和返贫人口。政府部门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集易返贫和易致贫人口的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并实施科学的返贫预警指标体系,用于及时识别潜在的返贫风险。基于前期的数据分析,设立返贫预警机制,通过系统设定返贫监测的阈值和标准,确保相关政策措施响应的及时性,防止群众因病、因灾返贫。另一方面,提高返贫监测预警的有效性。政府各部门应密切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共同监测、科学评估和合理应对返贫风险。政府部门根据返贫人员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此外,政府要广泛动员包括科技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参与返贫监测预警体系的开发及相关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优化预警系统,提升返贫监测预警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持续支持,也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