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意蕴及价值指向

作者: 梁泽远 朱曼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公报的思想精髓,需要从哲学原理上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方法和改革任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唯物辩证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人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6-0001-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01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一切改革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广泛而深入地考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成果,它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建基于宏大的历史视野,掌握唯物史观能够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有着科学的认知,于乱云飞渡的局势中树立清醒的理论认知,是深入判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方位的望远镜;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概括,运用唯物辩证法可以正确梳理改革进程中的总体框架,并在研究解决改革发展难题中明确目标思路,是分析和制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策略的显微镜。马克思主义哲学能让我们在变动的世界中看得准,从理论上科学研判时与势,把准方向、锚定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能让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抓得稳,在现实中辩证把握谋与动,“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1]。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根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使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人类从事生产,就处于与自然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之中。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体现了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的一定的生产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以分工为前提联合起来生产,因而又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口的再生产以及在这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由特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物质关系)。生产力在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调整,从而使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旧的交往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桎梏,因而被“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2]。每当生产力获得质的提升,新的生产关系就成为历史的选择。因此,需要在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需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进行充分调查,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准确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现有生产力相悖的部分,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初期的低利润、低附加值的来料加工模式转变为高利润、高科技附加值的创新发展模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领产业链竞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培育和支持新动能新优势的整体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继续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并不是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而是表征人类历史、发展图景和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其背后是现实的、感性的,以生产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具体而又真实的历史,因此,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上层治理体系始终适应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强大的制度保障。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事实上,只有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才能创造出历史进步的现实条件。“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4]毛泽东同志也同样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对社会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把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宝贵历史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价值立场来自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总结,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是推动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一切党的事业的根本立场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归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实践孕育出新思想、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3]1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理论体现。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需要坚决彻底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密切联系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三、唯物辩证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中。“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304辩证思维是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核心作为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体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更加全面地把握和分析复杂事物,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突出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领域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等诸多关系,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

(一)用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

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物质世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结合体,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防止犯下简单片面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7]。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情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考虑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统筹布局,合理规划,立足宏观层面,从整体一致性的原则统筹规划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同部门,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各领域改革政策的合力。

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宇宙中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发展则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的事物运动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处在时刻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既有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又有相应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继续推进生产关系的运动,使其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运动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更加复杂多样,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永远发扬改革的精神,与时俱进,在时代和社会的永恒运动中,充分认识现实世界及相应的理论精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处理重大改革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存在,“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6]305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面临的局面更为错综复杂,更需要合理驾驭矛盾,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各种事物、系统和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认清不同矛盾的性质和特征。矛盾的每一方面必有另一面与其相对,要学会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两点论”的方法把握矛盾体的整体面貌,同时也要抓住关键,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7]。一方面,要看到“管得住”是“放得活”的前提和底线。只有对风险有充分的管控准备,筑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安全屏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才是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只有“放得活”,才能为“管得住”,释放持久驱动力。“放得活”首先要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阻碍生产力进步的种种传统思维限制和制度限制,从而激发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只有激发源头活水,才能为“管得住”创造出引流导向的制度空间。正确理解和把握“放得活”和“管得住”这一对立统一关系最根本的是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构建起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应当坚持“重点论”的工作方法,抓住决定矛盾发展关键走向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七个聚焦”之首,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推动落实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措施,以解决“关键少数”为突破口,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