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 吴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道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本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以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智慧人社”改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改革为民的密码。同时,基于改革的实践经验,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遵循原则与路径方法。
[关键词]改革;人民至上;智慧人社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6-0007-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道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本质,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上了鲜明的为民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清晰回应了为何要持续深化改革的理论之问和如何有效推进改革的实践之思。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
(一)理论渊源
改革,指改变与革新,即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其本质是一个矛盾调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发展与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制度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党中央对历史方位作出新的准确判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实践基石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建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立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成了富国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成强国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改革始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7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51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5]10。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5]25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7]。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来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脱离人民的改革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改革都将没有生命力。
二、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实践探索
(一)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数据“聚通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部署要求。“智慧人社”改革前,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南宁市人社局)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但仍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企业、群众对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反映强烈,人社公共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群众的需求。
1.办事复杂跑断腿。人社局业务具有管理政策多、业务事项多、服务对象多等特点。自治区级和市级业务部门基于业务管理需要,按“条”或“块”先后建有就业、社保(又分企业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人事、人才、监察、仲裁等10多个业务系统,系统之间分散割裂,业务信息互不共享,形成数据“烟囱”,业务部门“各唱各调”,群众办事经常出现“跑了就业跑社保”“同一材料反复交”等情况。比如,劳动者办理创业业务,要经过社保经办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等多个部门审批。各个部门分散在不同的城区,各窗口之间业务不通办。如就业创业证需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三级审核盖章,由社区负责收集材料及初审,然后逐级提交上级部门审核、审批,最终打证、盖章,流程繁琐,办理周期长。
2.办事过程不透明。人社业务办理主要由人工受理并审核,业务事项专人专办、关键数据专人专用,办事过程不透明、不公开。办事大厅的各类指示不明晰,服务指南不精细,窗口人员受理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一些干部职工存在“庸懒散浮拖”“人不在岗,业务停滞”等作风问题。尤其在一些县区经办部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内控管理面临巨大压力。
3.政策落地不理想。调研发现,很多补贴类业务的申办率和落地率较低。以就业中的“稳岗返还”政策为例,对各种涉企政策,一般只有专设人力资源部门或专门配备劳资人员的大中型企业才会专门搜集、研究,广大小微企业往往缺乏精力和时间去关注、了解。2018年一项调查显示,南宁市高新区93家企业中,只有47家了解“稳岗返还”政策,基本无了解或没关注的46家企业中有38家(83%)为小微企业。据系统比对,2018年全市实际申请“稳岗返还”企业数(3423家),仅占符合条件企业(24363家)的14.05%。大量企业因为“不了解”“不懂办”,导致政策红利“缩水”[8]26。
(二)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南宁市人社局决定启动“智慧人社”全业务一体化系统改革,实现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只上一张网、办好所有事”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南宁市人社局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创期):“智慧人社”从无到有
(1)建立“人社大集中”系统,实现数据由“分散”到“集中”。全面废除各业务口原有10个业务系统,打破过去“信息孤岛”格局,建立“一人一号、一企一号”的统一数据库,搭建“内部融通、外部联通、上下贯通”的统一应用平台,实现全市数据大统一、业务“全局协同、全市通办”。
(2)建立“业务大协同”体系,实现业务由“割裂”到“协同”。充分发挥“大集中”系统优势,以“大人社”思维梳理服务事项,以“老百姓”的体验再造服务流程,推进跨业务、跨部门事项简化办理。先后推进人社内部协同办事52项,与编办、民政等外部协同办事40项。
(3)建立“线上一网通”平台,实现服务由“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全覆盖”。按照“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的要求,推进人社公共事项全面在线服务。清理整合23个网站、微信、APP等平台,只保留统一的“一网一微一端一体机”,并由“智慧人社”统一后台管理,实现让群众在哪个平台办事都是一样的标准、一样的体验[9]。
(4)建立“线下一门办”大厅,实现办事由“多门多窗”到“一门综窗”。坚持“进一门是原则、不进一门是例外”,将窗口服务事项100%纳入“一门式”服务。将原就业、社保、人才、职称等业务分散的服务大厅,统一规划调整为人社“一门式”受理大厅,实行“一窗受理、系统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
(5)建立“受审全分离”流程,实现监管由“封闭”到“阳光”。立足扎紧权力“笼子”,全市统一编印《办事指南》和《工作手册》,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将“一门式”服务事项全部拆分为受理、经办、反馈三大流程,实行“线上线下多平台受理—系统随机分配办理—线上线下多平台反馈”,实现“受理不办理、办理不见面”。
2018年12月18日,“智慧人社”全业务一体化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创新打造“线上一网通、线下一门办”的服务新体系。2019年,99%的业务能够上网办理,在线查询或办事3126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加超过10.5倍;线下窗口业务量占比下降28.3%,网办率提高到98.77%。100%的业务全部进入“一门式”大厅受理[8]20。办事群众在全市任意一个人社大厅、任意一个受理窗口都能办理人社所有业务。依托系统“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功能,让群众随时掌握进度,对经办人员智能预警,更好地防范了干部“权力任性”和基金“跑冒滴漏”,对“庸懒散浮拖”作风问题和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形成震慑[10]。2019年,全市减少企业群众“多头跑”19.2万人次,减少填报材料24.5万份,电话调查群众满意度由88%提高到96.2%[8]21。
2.第二阶段(成长期):“二次革命”提质增效。“智慧人社”的上线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是“政策落地率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申报方式是问题的症结。长期以来,政府公共服务尤其是各种惠企利民补贴发放一般实行“申办制”,由企业或群众先“了解政策”,再“主动申报”,最后由部门“核准同意”。在实际落实中,尽管政策宣传线上线下“铺天盖地”,却难以做到对惠及对象的“全覆盖”,于是就导致了“谁知道,谁申报,谁享受”。为此,南宁市人社局决定从数据激活和流程再造等方面进行改革。
(1)主动检索、智能比对,精准“筛选”合规对象。依托“智慧人社”系统内部融通、外部联通、上下贯通的数据管理优势,将各种服务要求、补贴条件转为技术参数,开发专门的“免申即办”应用程序,通过智能比对分析,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或群众[11]。
(2)主动告知、确认意愿,精准“复核”服务信息。依托近90%的参保企业已经开通并经CA认证(电子认证服务)的“网上办事大厅”业务权限的管理优势,以及对企业负责人、企业劳资人员、参保人员进行全员手机号码登记的工作基础,通过“免申即办”应用程序主动发送手机短信告知企业劳资人员等服务对象,并通过网厅弹窗提示办事人员,进行申报确认、信息复核和诚信承诺。
(3)主动检查、做好公示,精准“兑现”服务结果。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做好审核、公示等工作,进而直接发出资金拨付或服务指令。
(4)主动防控、动态跟踪,精准“守护”资金安全。从法律、政策、信息管理等层面多方研究、多维防控,使各环节系统留痕监督、减少人为干预。确保民生补贴发放“花得出去”,更“花得安全”。
2019年,南宁市人社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免申即办”模式,全程零见面、零材料、零跑腿,开创了“政策找人、服务找企”的公共服务大变革。“稳岗返还”政策落地率提高到95%以上,小微企业提高到93%。惠及企业数超过前5年全市累计总和,远超全国各大城市兑现效率。2020年疫情期间,南宁市人社局在全国率先完成了首批78家企业100.05万元稳岗返还资金的拨付,率先落地疫情期间援企稳岗有关政策[8]33,为减轻疫情给南宁市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申领”“养老社保补贴申领”等15项补贴业务都实行了“免申即办”。每年为企业和群众免去跑腿6万多人次、减少材料7万多份,合计发放补贴18.46亿元。2022年,“免申即办”升级为“免申即享”,被写入国务院文件向全国部署[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