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思维方式

作者: 张步中 覃伟津

[摘要]强调用战略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战略思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有利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它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为战略定位,以“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战略起点,以“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战略核心,以“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评判”为战略力量,以“锻造强大政党、确保强国复兴、引领世界发展”为战略目标,构成了高屋建瓴、系统全面的统一整体,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把握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的自我革命;伟大社会革命;党的建设;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6-0014-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03

2024年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是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战略智慧和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紧紧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属性和身份,找到了锻造强大政党的路径,也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最关键的就是要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进行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的,“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因此,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对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定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在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时,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战略主体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各种条件综合地进行战略定位。”[2]这既是进行战略分析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战略决策的关键所在。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发展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自我革命”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而形成的重大创新,不是布局结构的位置排序,也不是参与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战略定位。从“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战略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为这个战略定位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关乎党的根本性质和本质属性,“它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因为‘是什么’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3]。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回答,试图通过探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来理解和定位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谱系中的独特性,如学者们从政党类型学的视角先后提出了先锋队政党、变革型政党、责任型政党、情感型政党、内力塑造型政党、使命型政党等创新概念。其中,“使命型政党”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研究中国共产党基本类型的独特范式。从整体上看,当前学术界用“使命型政党”这一范式来界定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才刚开始,在使命型政党的概念、特质等方面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毋庸置疑,使命型政党是存在的,使命型政党概念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它“不仅符合西方政党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具有中国经验事实的坚实支撑”[4],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学术概念。按照对使命型政党的一般理解,可以认定其建立与存在是肩负着长远、神圣使命的。当然,意识形态不同,使命型政党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5]。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这种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类型化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进行自我革命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产生都是世界上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看,自我革命行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而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内在规定性,是确保政党使命能够顺利实现而进行的一次政党转型。因为使命越艰巨,任务越艰巨,对于承担使命的政党来说也就意味着责任越重大,越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个政党如果忽略自身建设,没有进行自我革命的自觉,那么这个党就会丧失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引领力,没有任何代表性可言,自然也就缺乏肩负使命的能力与资格。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典型和代表,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规定着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自我革命”进行谋篇布局的战略定位,离开了这个定位,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更谈不上实现政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战略起点: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战略定位规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战略起点。战略起点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战略起点,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战略起点只能从问题开始,离开问题意识,战略起点也无从谈起。因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从这种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战略起点也应该从问题开始。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战略起点正是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进行科学回答,肩负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3]五大历史使命。这“四个之问”和五大使命都属于战略性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战略起点,具有战略意义。

1.回答中国之问。所谓“中国之问”,是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如何控制疫情和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发展在危机中孕育新的机遇、于变局中开拓新的局面,更加稳健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回答的中国之问。从根本上看,中国之问是解决国家“强不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

2.回答世界之问。所谓“世界之问”,是指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纵深发展,出现了大量亟待回答的新问题。如“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世界之问”。这些问题,概括来说是人类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下面临着“发展的赤字、治理的赤字、信任的赤字、和平的赤字”,这些“赤字”使得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站在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方位上,面对百年变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应对,需要贡献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是要发展还是要衰退、是要开放还是要封闭、是要合作还是要对抗,这些都是百年大党必须要回答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看,世界之问是解决世界“太平不太平”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3.回答人民之问。所谓“人民之问”,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向往新需要新诉求,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比如期盼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有一份更满意的收入、有一个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有一个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如何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回应人民现实需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回答的人民之问。从根本上看,人民之问是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

4.回答时代之问。所谓“时代之问”,是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引领时代发展大局,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回答的时代之问。从根本上看,时代之问是解决政党“强不强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生机活力的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的历史使命。

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进行科学回答,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世界谋大同和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的五大历史使命,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战略起点。这些战略起点是事关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我们党在回答这些根本问题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进行塑形提质的自我革命,如果不能永葆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如果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无法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才能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和担负起如此伟大的历史使命。

三、战略核心: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政党因使命而生,因使命而在。在作为主导现代化进程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视域下,政党通过核心引领作用嵌入国家和社会之中,以政党功能的塑造主导现代化进程,最终实现政党使命[8]。由此可知,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肩负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政党谋强大、为世界谋大同和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的历史使命,关键要以政党作为核心引领力。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政党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就政党的本质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社会政党等具有明显不同。比较而言,先进性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这种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实践和价值取向上,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9]44。在价值取向方面,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44。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先进性的本质属性,自然而然要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这也构成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但崇高的历史使命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把党建设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0],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进行党的自身建设,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战略核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