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
作者: 吴轩[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内在的形成逻辑: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赓续创新,又源于对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观的继承发展;既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发扬,又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要论述清晰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根本动力及正确态度,形成了深邃丰富的内容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梦,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1-0001-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1.001
随着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交融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文明究竟该如何发展、不同文明该如何相处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习近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指出,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深刻的内涵意蕴,不仅体现了人民领袖的远见卓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在应对人类文明新挑战时的大国智慧,对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形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赓续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演进和发展的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剖析了人类文明生成和演化的历史脉络,围绕世界文明交往发表了诸多重要论断和见解。
1.关于人类文明交往对话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可见,人是社会的人。毫无疑问,社会关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现实的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交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可以说,离开交往,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甚至人类历史都将无法形成。
2.关于人类文明交往对话的世界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显而易见,文明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生成物。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正是文明交往变化的过程。回望历史,在以往很长时间里,人类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受到系列因素的限制,而处于一种封闭和隔离状态,由此导致世界文明交往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后来,随着资本不断向外扩张,这种状态逐渐被打破,由此拓宽了人类交往活动的范围,继而产生了世界文明。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对人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并强调指出,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262。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观的继承发展
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力量,重视和推动文明交流是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3]70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3]706不言而喻,毛泽东关于文化交流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张,强调在发展文化事业时,既要尊重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极力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又要学习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有扬弃地继承。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认为,对待外来文化,实行“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4]44。同时,他还对“是否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除此之外,他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指出,我们不应该“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4]330,应该要相互尊重、包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的迅速发展,江泽民从文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5]474此外,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他呼吁各个国家应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就“如何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以及“如何实现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共同繁荣”等问题,提出了各国“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6]的理念。这一理念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主张[7]468-470。这一主张,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文化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其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处世智慧、“心苟至公,人将大同”的价值理念、“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的治国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等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滋养。
1.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处世智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处世原则,强调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要与其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上又不必苟同对方。同时,始终坚持周而不比的为政之道,以和谐共处为基本准则,永葆君子之态。“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彰显出的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处世智慧,为新时代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习近平多次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等古典名句,他还指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8]524
2.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的价值理念。孟子指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治家立国要懂得将心比心、平等相待。韩非子也强调:“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就是说,以法治国要做到不分权贵、一视同仁。康有为说过:“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书》)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些至理箴言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公正、互爱的鲜明底色,至今仍未过时。在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
3. “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的治国之道。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永葆活力,就是因为其在面对不同文明时始终坚持“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的学习态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大变革,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学派在思想领域上各持己见,互相辩驳、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大大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习近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7]469。
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在中华文明演变的几千年中,形成了关于开放包容的诸多论述。比如,“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论语》);又比如,“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再比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等。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文明的繁盛离不开开放包容,文明在开放中发展。
(四)现实逻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紧密相连,“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272。与此同时,人类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不断,世界经济运行风险明显上升,多边机制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维护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战胜危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利益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所以各个国家都应该自觉担当起时代重任,站在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高度,对全球性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7]434。
二、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坚持平等互尊: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命运与共,各种文明和谐共存。然而,有些国家和民族却违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发展规律,处心积虑地想去改变、同化甚至是取代其他文明。对此,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2]259因此,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应该把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挺在前面。
1.坚持平等相待。各国文明虽然禀赋各异,发展不一,但都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见,“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2]259,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我们只有摒弃优越感,以平等、礼让、谦敬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才能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真谛,才能参透其中的奥妙,从而更好地借鉴。
2.坚持相互尊重。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2]258毫无疑问,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且国情各异。因此,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7]46。“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8]482任何想要靠强迫、欺压手段来否定文明多样性的做法都是愚蠢的,这样只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惨重灾难。
(二)坚持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动力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毫无疑问,一种文明如果长期自我隔绝,必将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7]470。
1.坚持对外开放。回望历史可知,正是得益于对外大交流政策,唐朝文化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唐朝同70多个国家通使交好,长安城里来自全球各地的使臣、留学生数不胜数,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后来,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并且阻碍了中外交流。由此可见,开放是一种文明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各国要积极开展文明对话与交流,以理性消除偏见,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坚持相互包容。任何事物都是辩证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白璧无瑕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所长、一无可取的文明。因此,我们不能诋毁其他文明,也不能企图同化或是取代其他文明。只有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不同文明,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对话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