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理路与实践效应
作者: 王资博 王徽映[摘要]话语建构是表征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等的内容与形式的集合,不仅呈现“文本”内蕴,也反映“表达”语境,是目标、过程与成效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有自己特有的历史及时代叙事,坚持人民主体与人民目的相统一,是历史出场逻辑与现实在场逻辑的统一。人民文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担负重要使命,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呈现出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之科学导引、强劲支撑与长效支持相结合的三大进路。意义的生成不只有赖于话语概念使用及相关主题的高频反映,更见诸知行合一的深度实践。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在理论性和实践性双向互动的动态统一过程中,具有为了人民,增进文化自觉而守初心;源于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而强信心;属于人民,实现文化自强而暖人心;惠及人民,深化文明互鉴而通民心等多重实践效应。
[关键词]新时代 人民文艺 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3-0001-08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3.001
“话语”最初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础术语,如今已深度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指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系统或事理(包含概念、范畴、方式与理念等)的言说表达及相应实践展现。话语将语言的静态符号和言语的动态表示有机结合,不仅呈现“文本”内蕴,也反映“表达”语境、“实践”情境,具有指向性、解释性、逻辑性、传播性功能。话语建构是表征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等的内容与形式的集合,是目标、过程与成效的有机统一。通过对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人民”出现73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人民”出现111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3](“人民”出现74次)、《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4](“人民”出现25次)等的学习,我们深刻领会到,新时代人民文艺成为蕴含着严密内在逻辑与宏阔发展进路的话语主题,增强了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人民”“文艺”话语作为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交织存在,彰显为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反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表现为文艺惠民,表征为社会主义文艺为了人民、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惠及人民,以及折射为含有“文学”“艺术”与“人民”的短语等,它们在彼此支撑中增强和拓展了话语号召力、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进行学术化和系统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逻辑机理
话语建构,提供了有关社会的特定问题域与应然性、可行性论证。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肩负时代责任,基于不同视角诠释了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境遇,反映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发展经验,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一)历史出场逻辑——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人民文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担负重要使命
话语的历史出场逻辑是话语体系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强调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为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展示出中华民族开创未来的豪迈情怀。
1.民族复兴需要文艺繁荣兴盛。话语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话语体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产生与丰富,它的表达、传播、接受,不仅非一朝一夕而成之,还有着历史维度上的逻辑指向。换言之,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是党把握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与时俱进地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注重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的必然成果。
2.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土壤之中,记录和昭示着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5]。为此,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使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千万件艺术珍品“活起来”[6]。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媒介多样化特别是数字化传媒丰富了话语的传播途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7]已经成为全新着力点与重要渠道抓手。同时还强调推进文艺创造,不断焕发新的动力和活力,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等人民文艺话语深入人心,这些标识性概念的显示度不断提升。
3.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是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方法的原创性话语。这是党之声音、国之力量,具有自我论证、促进发展、深化交往,以及说服劝导、激励引领的话语基石之独特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话语体系形成和确立以后,还要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文艺领域“后浪”“两新”“高峰”“四力”等概念性话语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这是新时代文艺思想与社会实践互动形成的产物。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民族复兴伟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新的文艺组织不断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开始活跃。“人民性”立场成为文艺“高峰”类作品的重要生成根基,也成为当下中国文艺研究领域中一个热度不减的课题。为此,作家、艺术家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话语表达形象直观、易于传播和接受。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要有的放矢,努力达到以言行事与以言取效的目的。
(二)现实在场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文艺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
话语的现实在场逻辑是话语体系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关键基础。文艺之花为时代和人民绽放。人民是时代的雕塑者,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坚持守正创新,书写了人民奋斗的征程,表明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文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始终秉承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才能激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
“话语”的科学内涵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时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表明,抓住机遇、赶上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用中国话语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也是特别重要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方略。各项文艺创作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有生动而丰富的现实性关照,因而能够追求向上向善。新时代丰硕的思想滋养、深刻的实践探索、因势而新的民生需要为人民文艺话语的构建夯筑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它是由话语空间、要义、立场等构成的体系。
1.把握“时代之变”,处理好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意味着要注重内容展示。文艺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注意到整体和局部的动态变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以说,优秀文艺作品因时而兴,反映出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反映了我们对新时代人民文艺创作“时代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诠释。为此,要紧跟时代、奉献时代,既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路遥、樊锦诗等人就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一个时代的奋进前行,离不开文艺的强劲推动。
2.把握“中国之进”,处理好文艺与中国的关系。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我们的重要依托。[8]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意味着要注重经验阐释。话语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在“自我—他者”的认知模式下,叙事话语更是意义非凡,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要面向国际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抒写多彩的、进步的、团结的中国,让世界听见、听懂、听进中国的声音。例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在国外逐步形成趋向稳定且正面的认知反馈量,充分展示了“中国”话语图景。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文艺的深厚滋养。
3.把握“人民之呼”,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话语不仅要言说,还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意味着要注重社会效果提升。为谁用心用情用力,是文艺工作者要搞清楚的根本性问题。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文艺作品要讴歌人民。人民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这赋予了文艺要把握“人民之呼”的鲜活性。人民文艺是通往人民家园的精神之路,其话语建构使用了表达特定价值取向的评价性表述,传递着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导向,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现实表明,文艺反映人民、记录时代,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化了文艺作品“人民性”内涵。为此,要始终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必修课,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人民雕塑时代的奋发精神来教育自己、丰富自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建构,毋庸置疑具有正面宣传和精神感召的特有效果,能够发时代之先声,引时代之潮流。
二、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协调进路
话语建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构成系统,从对象和内容上看,其表现为“过程”。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过程”,要抓进路协调,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我们要着眼科学导引、强劲支撑与长效支持,思考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前沿价值进路、中坚理论进路与后盾制度进路,通过建设性解析增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一)科学导引: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价值进路
话语常用以呈现特定思想立场与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应坚持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价值性话语以信念坚守、理念倡导、观念表达为重要体现,居于前沿地位,起着科学导引的功效。质言之,价值性话语蕴含的话语主旨可谓话语体系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目的性是一种事先规定的目标预设。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凸显出人民性这一鲜明目的性,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向社会日常话语体系推进。
1.举旗帜。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振奋中国人民。话语权是国之重器。举旗帜是我们话语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我们举旗帜,就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引领人民文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它证明了人民文艺话语的时代意向性。
2.聚民心。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凝聚中国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根本价值所在。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要强化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叙事逻辑、阐释技巧,使其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能够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显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坐标,它巩固了人民思想道德基础,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3.育新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培育中国人民。从内涵式培育上看,育新人的人指的是时代新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9]。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重要表达和图景,文艺育新人这一话语内在地表达了新时代文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理想憧憬与奋斗目标。无论是具体的育新人实践行动,抑或是抽象的育新人价值理念,都反映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人本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