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探析

作者: 黄淑珍 黄启红

[摘要]在精准思政视域下,本文对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并剖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精准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即精准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精准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以及精准构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重场域。

[关键词]精准思政  政治素养  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3-0009-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3.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能够发挥巨大的育人合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思政积极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能够为致力于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视角。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也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在探讨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界定“精准思政”“共同体”“育人共同体”的概念。

李辉、孙晓晖在《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一文中指出,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关于共同体的概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94。著名教育家杜威将共同体概念引入教育学领域,认为学校应该作为教育共同体存在,并强调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基于此,可将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界定为各类育人要素为了实现政治素养培育这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以多元主体共育、多方力量共聚、多重场域共存为基本准则,强调主体、行为和资源等要素的协同和整合。

二、构建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以多元主体共育、多方力量共聚、多重场域共存为基本准则,从而较好地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其中,“多元主体共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协同育人,使育人主体从“单”转向“全”,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多方力量共聚”即校政企三方力量共同汇聚,使育人过程从“分”转向“合”,有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多重场域共存”即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重场域共同发力,使育人空间从“点”转向“体”,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从而形成巨大的育人合力,切实提升政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协同育人,校政企三方力量共同汇聚,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重场域共同发力是构建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理想状态,也是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协同性有待加强,校政企三方力量有待进一步聚合,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以及网络实践三重场域有待共同发力。

1.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协同性有待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队伍,其协同性有待加强。首先,个别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未能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亦未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之授课内容往往较为抽象,一些学生提不起兴趣,难以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最后,部分辅导员的职责界定不够清晰,有些辅导员还兼任党务干事、教务干事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辅导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之无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遑论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协同育人。

2.校政企三方力量有待进一步聚合。一些高职院校致力于扩大办学规模,没有意识到校政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没有挖掘并利用好政府、企业的育人资源;个别地方政府有待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当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确保校企合作落地落实落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亦有待提高。

3.政治素养培育三重场域有待共同发力。不少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是在校外,未能充分利用校内所拥有的独特育人资源来开展有深度的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亦未能有效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网络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校内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实践有效衔接的实践育人格局尚未形成,未能有效实现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重场域共同发力。

四、精准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精准思政积极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能够为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视角,有效破解以上困境。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包括精准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精准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精准构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重场域。

(一)精准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

只有精准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协同性,使其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1.强劲主引擎。强化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作用。

对党政干部而言,首先要凝聚共识。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摒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同时,还要深刻意识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盘棋”,需要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学校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成员中除了有学校层面的党政干部,还应当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各二级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以及教师代表。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精准研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制定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最后,要深入一线联系师生,直击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精准发力,更好地“对症下药”。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施行的“第一班主任”制度[3],由党政干部担任第一班主任,近距离接触学生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做好政治引领的同时,还能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共青团干部而言,首先,要增强政治性,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继承和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4]。共青团干部作为共青团的骨干,更要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把党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其次,要保证先进性,树立共青团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团组织“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5]。作为共青团组织的核心,共青团干部应当保证自身的先进性。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矢志奋斗;二要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本领,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成效;三要锤炼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团中央《关于提高政治站位改进工作作风的六条规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为做好共青团工作提供坚强作风保证。最后,要增强群众性,心系广大青年。共青团干部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坚持以青年为本,深深植根青年。要健全“众创众筹众评”机制,落实“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制度,并运用青年之声平台与大学生交流,摸透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进路,做到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让共青团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性,使共青团成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有力组织。

2.畅通主渠道,提升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其中“政治要强”居于首位。政治强弱与否的关键看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学经典、读原文、悟原理,做到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学深悟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把思政课讲得有底气,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其次,要不断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认真打好“组合拳”,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用心、用情、用力把思政课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绩效,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实行单列计划、单独评审,并向教学成果丰硕的教师适当倾斜,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

对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而言,首先,要增强育人意识。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同样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要注重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要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学术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隐性,需要教师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才能达到于“无声”处润泽时代新人的效果。最后,要严守政治纪律。虽然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是课堂讲授有纪律。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守住、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红线。

3.筑牢主阵地,优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接触学生,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主攻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辅导员是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班主任一般由专任教师兼任。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鼓励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直接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同时也让思政课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深入学生心里。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更应该聚焦主责主业,把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抓住三个发力点:一要增进学生工作的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心,做关爱大学生成长的知心人;二要加强解决问题的践行力,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及时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做帮助大学生成长的热心人;三要提升话语体系的引领力,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使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做指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精准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

应当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强化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联动校政企三方力量,才能充分整合三方的资源,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优势以及企业的技术和场地优势,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