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领袖嘱托,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党性教育基地

作者: 黄珊珊

[摘要]本文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设想,并从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客观需要。要从南丹长远发展出发,适应各地党员干部来南丹学习的需要,做大做强南丹党性教育基地。

[关键词]新时代  党性教育  基地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3-0019-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3.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如何建好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助力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旅游扶贫项目,帮助数万白裤瑶同胞实现“一步千年”的历史跨越,是南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缩影,是南丹县广大党员干部勠力同心、克难攻坚、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的结果。同时,这个项目的建成,也将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勇担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信念的理想教育场所。鉴于此,本文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设想,并从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千家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初步实践

南丹县千家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它是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斗鸟寨、铜鼓寨、牛角寨、陀螺寨、粘膏寨5个特色寨区,占地面积1200亩,安置建档立卡搬迁群众1095户5873人,是脱贫后续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开发、集体经济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战场,成为全县接待参访的亮点、窗口和基地,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该项目于2017年 5月17日正式启动,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并让白裤瑶同胞能够及时入住安居,南丹县广大党员干部勠力同心、克难攻坚、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仅用20天完成征地1214亩、迁坟121座、拆除房屋279间;用180天建成了332栋别墅式联排天地楼1227套移民住房,建筑面积12.8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3亿元人民币。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取得了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入住的高效建设成效。南丹县千家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后,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旅结合促发展、民族融合促团结、基层自治促稳定的先进典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学习,该安置点也逐渐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基地。

二、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性

(一)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性教育,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对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 2013年9月,习近平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2]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3]2019年3月,习近平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4]

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重要命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党性修养是实现历史使命的重要要求,新时代要以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党员的党性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坚定党员信仰、强化党性意识、夯实思想根基。党性教育基地是共产党人“心学”的重要载体,党员干部通过在各级党校、党史展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参观、实训和学习,深入了解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信仰和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就是要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党带领白裤瑶群众打赢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数据变化及实体展示,生动讲述白裤瑶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变化,让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接受洗礼、锤炼党性、增强信心,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是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举措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提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5]

《2018—2022年广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了干部教育培训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党性教育更加扎实,全区广大干部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思想觉悟、政德修养、品行作风进一步提高,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进一步牢固。[7]同时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安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为主,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主体班次要设置党性教育课程,1个月以上的班次要安排学员进行党性分析,确保党性教育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20%。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背景下,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体目标和重要指标上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作出了量化,提出了更具体的措施,要求各级各地积极探索开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案例和现场教学点。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顺应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要,是弘扬光荣传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行动,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南丹要结合打造“三千三百五城”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把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融入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和移民群众后发展等方面通盘考虑、高位谋划、高位推动,把党性教育基地打造成为全区有影响力的精神高地。

(三)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是推动移民安置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千家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9年被批准设立行政村,行政村名为朵努社区。在南丹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移民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安逸的小洋房,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的目标,让移民群众能发展成为县委、县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内学、研、体验一体化干部教育方式已渐成趋势,可以将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纳入中国白裤瑶民族风情小镇的配套工程来谋划建设,打造集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通过包装推广宣传,吸引区内外各单位各部门到基地办班教学,形成培训经济和旅游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移民群众在家门口以入股分红、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参与基地的教学体验,通过提供服务和白裤瑶民族文化展演等方式获取报酬,形成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与个人收入“双丰收”,推动移民安置点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千家瑶寨安置点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9年以来,千家瑶寨安置点共接待河池市委党校、南丹县委党校到点开展教学培训13场次,接待学员1000多人。教学内容涉及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时代党员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演赢得了学员的好评。教学方式主要以集中讲解和参观体验为主,授课教师有里湖瑶族乡党委领导、南丹县委党校教师以及驻村第一书记。每期现场教学时长大多为半天时间。目前,河池市委党校即将到安置点挂牌设立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安置点虽然承接了一些市县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但因安置点建成时间短,各种教学培训的基础要素尚未具备,离成熟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缺乏,如授课的教室、展馆及学员宿舍(公寓)、食堂等;二是特色课程开发有限,目前没有相对系统完善的教学专题和课程;三是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四是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教师驻点开展教学,现场教学多为临时指定县委党校教师或安置点社区干部代讲;五是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

四、打造千家瑶寨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的意见建议

(一)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

要打造学、研、吃、住、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对标国内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坚持“缺什么、建什么”原则,重点编制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方案,优化规划布局,突出文旅教结合和移民群众可持续发展要求。

1.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楼。综合性的教学楼,要拥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讨论室等教学设施,能够同时满足2~3个批次的教学培训任务。

2.打造可供参观及教学的特色展馆。特色展馆可分为三个展厅,分别为白裤瑶“昨日·今生”展厅、白裤瑶民族文化展厅、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展厅,展厅主要以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声光电结合等进行布展。白裤瑶“昨日·今生”展厅,主要讲述白裤瑶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极度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重点展示白裤瑶群众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迁,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成果。白裤瑶民族文化展厅,主要浓缩展示白裤瑶铜鼓文化、婚丧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寨居文化等民俗文化以及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情况。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展厅,主要展示南丹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担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而为的精神面貌。

3.具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充分利用安置点产业配套用房,开发成为学员餐厅和学员宿舍(公寓),每个产业配套用房可以提供3个床位,按目前的产业配套用房数量,床位数可达240个,完全可以满足同期2—3个批次学员培训住宿的需要。

(二)挖掘开发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

组织党校教师、专家学者和行业佼佼者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开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千家瑶寨安置点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开发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代发展、总结时代经验的精品课程,形成教育基地靓丽的教学名片,让学员在教育培训中有收获、有感悟。如围绕白裤瑶的生活变迁,可开发《党带领白裤瑶民族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启示》《党建引领移民安置点后续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党的民族政策在白裤瑶地区的生动实践以南丹白裤瑶的变迁为例》等课程;围绕千家瑶寨——朵努社区获得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可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丹县创建易地搬迁安置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等课程;围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可开发《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南丹白裤瑶聚居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等课程;围绕千家瑶寨朵努社区“六化”管理和“积分”管理的经验做法,开发《新时代提高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探索研究》《创新移民安置点基层治理的方法途径——以南丹“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例》等课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