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新时代理论武装的实践

作者: 郑亦深

[摘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为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和方法遵循,积累了宝贵的理论武装历史经验。新时代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面临“自发性”基础利用不充分,“启发和引导”不到位,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被污名化等问题。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实践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涤荡污名化,优化内容形式方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新时代  理论武装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3-002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3.005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科学理论武装的教育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在接受先进思想的自发性基础上加以启发和引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历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完善,在思想和实践上指导了不同时代的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遵循。

(一)萌芽阶段——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产阶级受教育程度很低,思想觉悟不高,虽有进行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但组织程度不高,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因而迫切需要先进思想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这一阶段的核心指向是通过理论灌输指导实践从而完成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其最初的经典表述可追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论述了哲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6,使“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朴素的“人民园地”,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说明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将先进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将科学理论灌输给工人群众,使理论完成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在突出灌输重要性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从而在提升灌输质效的层面上提供了马克思的观点与思考。“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灌输之成效取决于理论是否彻底,彻底的理论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人本身。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论及对工人的灌输教育,虽没有专门的集中论述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十分重视在群众“自发性”运动基础上灌输教育的“必要性”,这种思想在他们进行理论阐述和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

(二)发展与成熟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影响重大,尤其强调了教育灌输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重要作用。在思想层面上,他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并针对伯恩施坦主义对灌输理论的攻击作了尖锐斗争。在实践层面上,列宁开启了教育灌输的成功先河,实现了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

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认为新的意识形态一定不是也不可能会自发产生,要战胜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要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灌输”。列宁同时看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争夺,强调思想理论战线不进则退。“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2]

在列宁看来,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引导群众积极投身阶级斗争,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要“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密切联系的革命政党”[1]285。在灌输的具体方法上,列宁十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农民群体,应当采取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避免空洞的说教;对于工人,就要采取一种唤醒的方式,激发其夺取政权的强烈意识;对于青年,要采取教育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要深入生活、联系群众,少一些“政治空谈”,少一些“书生议论”[3]。

(三)中国化阶段——理论武装的历史经验

回望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探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灌输理论是贯穿中国道路的逻辑线索和成功密码。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开天辟地,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惊天动地,思想的统一是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关键所在,这离不开思想的进步,更离不开进步思想的灌输。

灌输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引入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早在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决议》就明确指出:“党应向工会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4]159早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各种刊物、工农夜校、群众集会等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启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的革命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灌输的“十大教授法”[5]751,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方法做了精辟概括。1938年《论持久战》中提出要使“进步的政治精神灌注于军队之中”[6]511,在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基础上从灌输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层面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论联合政府》中以“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6]1094这个非常明确而重要的定位,将全党对教育灌输和理论武装的重视到一个新高度。

改革开放后,党内领导同志始终坚持将教育灌输和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从邓小平同志的“两手论”到江泽民同志的“两个武装”,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不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教育灌输和理论武装接续前行。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时代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新时代的理论武装工作在教育灌输过程中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现实困境,其中既有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晰,也有工作实践中的不到位,既有灌输主体的原因,也有灌输客体和内容形式方法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基于当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迫切任务,我们必须要直面困境、分析问题。

(一)“自发性”基础运用不充分

从接受先进思想的必要性而言,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自发性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理论武装是个人发展需要和党的建设需要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这种必要性源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对思想武器的迫切需要,这一迫切需要在阶级社会是基于广泛存在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斗争的客观现实,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需要。但在实际的教育灌输和理论武装实践中,人民群众接受先进理论的“自发性”基础并未得到充分运用。这种具备“基础”却不“自发”的现实困境的关键在于——没有“激活”灌输客体的思想认识,没有建立灌输客体对思想武器的客观需要与教育灌输的主动作为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使被动存在的“客观需要”化作接受理论武装的“行动自觉”。从历史经验出发,这种激活“认识”、建立“互动”、促成“自觉”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预先教育的过程,是在具体内容的教育灌输之前强调“接受理论武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过程。缺少这一环节或这一环节利用不充分,就无法将客观“基础”激活为主观“自发”。而自发性在教育灌输过程中体现为教育对象接受理论武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重视“自发性”的激活和运用,就无法充分调动灌输客体的学习兴趣和前进动力,进而无法达到理论武装群众的理想效果。

(二)“启发和引导”不到位

僵化的教育灌输模式是党的理论武装容易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从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的内容形式方法“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教育灌输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灌输主体启发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如内容体系上宽泛而没有对象感,形式上以思政课为主要平台,方法上单一讲授占主导。灌输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理应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启发和引导”过程中承担更多责任。要实现更好地“启发和引导”,需要有深厚的功底、要注重方法、要坚持内容为王。教育灌输和理论武装是建立在灌输主体“内力深厚”的基础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具体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对象的关心和需求,教育灌输要借助灵活的形式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灌输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教育灌输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论武装提质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和引导不到位,不仅无益于提高理论武装质效,反而会开倒车、做减法,以致理论武装工作不进反退。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污名化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些学派对灌输理论的污名化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伯恩施坦主义盛行之时,他们认为所谓的“灌输”割裂了工人运动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关系,批评灌输理论是“唯意志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继承了这一说法,并评价灌输理论从“经济决定论”走向了“唯意志论”[7]130,自此延续了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灌输的误解和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理解为“由外而内”的“强制注入”是西方批评妄议的代表性观点,具有极端的迷惑性和蛊惑性,他们将“灌输”解读为生硬的“洗脑”,“是对行为者的主体性和理智能力的蔑视”[8],违背教育规律且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这种错误认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侵蚀[9],是新时代理论武装头脑陷入困境的外部因素。

三、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不断深入

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内要追本溯源,回归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内涵精髓,对外要正本清源,涤荡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污名化,在具体实践中优化理论武装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推进党的理论武装提质增效。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强调“自发性”基础上的“启发和引导”。“自发性”是灌输客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启发和引导”是灌输主体的主导性和引导性。回归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内涵精髓就是要抓住自发性基础上的启发和引导,帮助灌输客体创造“自发性”条件,要求灌输主体更好地“启发和引导”。

灌输主体是教育灌输的实施者,发挥着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对照“自发性”基础上的“启发和引导”。加强灌输主体的“启发和引导”,关键在于提高灌输主体的输出能力。一是要提高灌输主体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能力。教育者不光要先受教育,而且要功底深厚,内力扎实,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上对灌输客体形成梯度优势。同时,要具有启发引导的教育能力,坚持内容为王、注意方法选择,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将党的理论讲得深刻、通透、明白,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二是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知行合一、言行合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启发和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灌输主体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更不能光说不做,而是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有担当做表率。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焦人的实际需求。理论武装的目的在于帮助灌输客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式主义、本本主义不仅无法达到理论武装的理想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败坏党和理论的威信和口碑。教育灌输是思想塑造的过程,如果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就无法引发灌输客体的共鸣与思考,如果不能聚焦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传道授业解惑,就无法达到理论武装之目的,也不能赢得灌输客体的尊重和认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