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编者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期继续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专题,邀约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金英教授团队、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长福教授团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李科博士生,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话语生成渝传播研究(24KC017);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红色文化‘沉浸式’文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23XZT032)。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5)001-0006-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5.001.00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典型特征是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体现了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3,从理论体系内容的阐明转向了科学思想体系如何对实践进行引领和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公开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深入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蕴含的一般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主要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思维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3]。基于此,通过加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问题的探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握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和战略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走绿色文明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界研究进展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学界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当前现有成果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矛盾和解的方法,目的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理论根基。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和战略演进,为人们更好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基础。从中国式现代化突出的社会主义特征切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第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讨论。学界普遍认为不同现代化理念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具有一体同一性,人在自然面前具有受动性和能动创造性[4],“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5],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导致冲突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充分的实现条件。
第二,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基础、内涵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同时在汲取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中形成了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相较于传统现代化与经典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对自然的时代性、历史性重置”[6],展现出许多崭新的特征,例如良好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绿色发展推动的绿色现代化”[7]。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宏观举措与微观措施研究。学界从多方面构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体制机制方面,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先进的领导力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要群体这一观点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8],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在生态技术现代化方面,强调依托生态科技创新等实现生态效益。在生态行为方式现代化方面,强调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义利观等。
第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用与意义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对人类文明悖论的纠偏和共同价值的再造,既是未来的发展理念,也是行动指南,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美丽中国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也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总的来看,现代化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经提出,引发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与时俱进、变化发展的,在变化着的实践中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把握其价值诉求,持续优化其实现路径,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蕴含的主动精神进行探索,仍有较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深刻认识与中国化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对以资本增值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理性审视以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自觉追求的胎胞里孕育而成,是在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条件下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主动作为。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与中国化表达
在阶级矛盾尖锐、环境问题涌现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一系列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指出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私有制,私有制固化了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和劳动异化现象,加剧资本对工人和自然的双重剥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身循环,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关于“两个和解”的论述,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9],能够实现和解的本质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是从自然界中生长起来的唯一自觉力量,当社会集体占有生产资料之后,人们就“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10],因而人本身承载着巨大责任,“必须变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公共所有制”[11],人类自身和人与自然就能够实现双重和解。
马克思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突出了人化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说明了人在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与改造自然中的能动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注重物质丰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在深刻认识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规律基础上,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人的解放、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三者有机统一的中国方案。例如表现为统合人与自然双重维度,倡导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旨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人类文明。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别于西方的先对立后统一,而是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本就是统一体,例如孟子提出天地万物于一体的宇宙整体观,认为人与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具体来说天、地、人等万物是平等的,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运行,但不同个体又有其各自的运行轨道[12];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里,蕴含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因素[13]。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孕育出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道、天、地、人共同构成了宇宙四大[14],协同参与并推动着复杂而有序运转的宇宙星辰。中国佛教追求对整体和大局的把握,也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依存和统一性,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15]。
在整体观念的观照下,衍生出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可持续思想,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视。反映到实践层面,在传统社会中涌现了许多关于生态管理制度的记载,例如上古五帝时代,舜设九部包括“虞”,伯益就任此部门,掌管山林、川泽、草木和鸟兽。随着古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职能机构的建立,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伴随出现,并且对违反环境管理规定的人进行处罚,早在公元前1150年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要求人们“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16],被誉为是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雏形,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更为深刻的把握和逐渐科学化的体现。更有先贤将环境与民生、治国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为新时代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丰厚启迪。
(三)对以资本增值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理性审视
以消耗自然为代价进行发展是西方现代化模式采取的重要手段。在西方世界主客二分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资本的逐利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常被视为对立的矛盾,因此出现了将自然工具化、将自然视为人类附属品的现象。15、16世纪西方世界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文明萌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在资本和利益的簇拥下以资本家为代表的人们妄图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于是工业革命的部分发展成果反而成为人们变本加厉对抗自然、征服自然和攫取自然的依附手段,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社会矛盾扩展为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愈演愈烈。
资本逻辑驱使西方现代化无节制地追求发展,然而这个发展是人的物化与异化的非良性发展,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剥削和扩张,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增殖,最终导致了大自然的报复。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震惊全球,部分学者严肃审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是西方模式陷入现代性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随后其反思出的修正现代化路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他们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由对抗方式转为合作模式的出发点依旧是防止资本利益受损。除此之外,以资本增值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有些是不可逆的,例如发达国家采取将污染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等相对弱势地区,试图解决本国环境与发展相矛盾的疑难杂症,维护自身健康生产生活,却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问题危机引发国内学者、决策者等深思现代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究竟为了什么?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产生的人与自然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实现永续性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