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
作者: 李科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生发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尺度,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依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在实践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出政治保证上坚持党的领导、实践方式上坚持独立自主、实践内容上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动力上坚持改革开放、力量支撑上坚持团结奋斗的运行范式。在文明发展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现代化一般规律,在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构建文明发展新的话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发展范式等方面,塑造了现代化新范式和新格局。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与实践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是科学分析把握其丰富内涵,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程之关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理论重塑;系统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径研究”(21AKS024);重庆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2019PY56)。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5)001-0033-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5.001.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并实践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一般进程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充分展现出其对于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
党的二十大以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命题的提出,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相关研究持续推进。目前,学界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如何定义。程赞等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激活中华文明、切合中国实际、坚持人民至上、遵循独特策略、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2]。骆郁廷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制度、国情、价值、发展、生态以及和平六个方面的特色[3]。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从何而来。陈希颜等人分析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路径,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观点,指出从中国现实情况与具体实际出发,“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才能落地生根,使之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4]。程赞等人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系统总结“五史”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创造出来的[2]。三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有何优势。刘嗣方从党的政治、思想、战略、组织、号召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指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可靠保证、党的思想引领力是科学指引、党的战略谋划力是支撑力量、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强劲动力、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鲜明优势[5]。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研究。王立胜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表现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6]。陈金龙指出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7]。张艳涛、洪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为世界提供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体现出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气质,给予世界全新的“文明价值贡献”“道路选择贡献”“世界发展贡献”,这是一次新的觉醒与超越[6]。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学界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研究较少,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其中,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尚停留于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概念、内涵、本质等问题的阐释。有部分学者则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从何而来”展开分析。总体而言,学界现有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价值问题的研究,客观上存在着因研究成果较少以及深入挖掘不足所造成的研究系统性不足问题。鉴于此,本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价值意蕴这一论题,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文明价值三个维度搭建分析、阐释架构。其中,理论价值主要指向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方面所起的间接推动作用。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直接作用于推动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其方式、内容、支撑等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制胜法宝。文明价值面向的是对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发展状态的改变,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尽管三个价值作用的对象不同,但效果指向却是一致的,分别以一种新的形式从不同维度共同推动着社会进步。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建构
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具体国情、历史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都将影响国家主体对于现代化道路、方式、策略等问题的抉择。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聚焦我国国情、立足实践探索、开展理论构建的结晶,独具中国特色。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独特价值,就是要在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和意义建构之上展开,理解其“从何而来”和“是何样态”。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经济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这些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决定了政治、文化、法律等的形成和演变。这也意味着现代化复杂多元,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必然推动人类走向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以及所创造的生产力,在推动整个人类世界迈入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现代化之所以于西方世界发端,有着深厚的历史动因。文艺复兴以及其后的启蒙运动,使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时代,在摒弃基督教“救赎史观”之后,新的世界观逐步萌芽发展。启蒙运动先行打破了思想领域的枷锁与藩篱,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做好了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交织演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社会分工、城市化等现代化要素顺势而生,资产阶级彻底摧毁了传统社会,整个西方世界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充满了殖民掠夺和剥削压榨。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8]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实现的现代化基本特征。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性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并呼吁探索更为符合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全面自由的新社会形态。对于发展道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状况以及人民的需求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不是唯一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不同,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世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他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9]。要实现所谓“跨越”,即要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依靠对外掠夺、对内压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老路。在之后的实践探索中,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的设想没有完全实现,但马克思的思想仍有方法论意义,它为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途径。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这些论述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可感可知,为新征程上的强国伟业提供了根本指引。
第一,强调搞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现代化建设不能闭关锁国,也不能全盘西化,理应“以我为主”,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沿革、文化传统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势必存在差异,实现现代化既要把握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紧扣本国现代化的特殊条件。同时,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本本主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凝结的文明成果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好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只有脚踏华夏土地,从中华文化中传承中来,从中国具体国情中来,对内对外坚持独立自主,才能走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深刻总结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紧密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并致力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走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自信”,充分论证和阐释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必然性。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指导。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10]119较之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具有先天的制度优势,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史性成就,靠的是伟大人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四,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的正确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展开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改革发展本质。“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11]具有中国特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坚定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复兴目标相契合,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符合我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之需。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2]。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还体现在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局限,以“胸怀天下”的世界品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肩负起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担当和使命,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借鉴和道路选择,这对于世界和平稳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世界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生长在中国大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脉所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孝道亲情、礼仪文明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倡个人行为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体系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对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