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向
作者: 裴晓涛摘 要: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乡村文化自信面临严峻挑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认同乡村文化、尊重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重构乡村生态空间、文化空间、舆论空间、主体空间和产业空间,形成健全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和新乡贤文化,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乡村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治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探索”(2021-ZKYJ-18);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2022-ZZJH-335)。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10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9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3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处于弱势地位。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因而,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对于改善农民和农村的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进而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基础与问题提出
乡村文化通常指乡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建遗存等要素形态,表现为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乡民心理、风俗习惯等精神活动及其物态。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人生意义所在。
学习和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推进和深化未来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论题,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才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论域。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研究在时间跨度主要经历两个阶段,2017年至2020年,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乡村文化振兴科学内涵的探析和阐释;2020年至今,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析和讨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方略。具体来看,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统领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2],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3],但不能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4],应全面认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和价值[5],加快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总体发展的历史前提和时代基础条件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文化基础之一。
二是对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的研究。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规定、影响和塑造乡村各个方面能力结构的决定性作用,乡村文化治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决定性意义[6]。有学者建议从权利、 权力性质、制度及效率等层面理解和阐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治理的价值和意义[7],从根本上看,要实现文化振兴的前提是实现乡村文化从自省到自信的转变,从而促进乡民文化意识的觉醒。
三是乡村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多集中在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其中传统村落研究主要侧重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8],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9],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10]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1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12]等方面。作为村落物态表达实体的物质和乡村生活活态体系的非物质,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而强大的力量”[13]。
四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乡风文明研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学者们大多将科层制和乡村社会逻辑相结合,对乡村移风易俗[14]、乡村生活空间[15]、公共伦理文化[16]和家风家训与伦理关系[17]等进行重点研究。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软实力,是乡村文明秩序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其中的礼俗文化,这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研究。学者多从乡村文化共同体[18]、乡村文化自信[19]、乡村文化振兴策略及路径[20]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就是要先唤醒乡村社会主体的文化觉醒,积极挖掘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利用好乡村文化的多重价值,建构富有活力的乡村生活方式。通过建设乡村文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21]。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最终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精神思想动力[22]。在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乡村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愈加凸显、日益重要,贯穿于乡村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形神兼备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提升之中,促进文化振兴已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尊重文化差异,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注重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增强文化体验感,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1]。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人生意义所在。在建设文化强国、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使其兴盛起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振兴乡村文化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历史任务,没有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广泛共识、深度认识和高度重视,会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失去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当前乡村文化供给面临着供需结构性失衡、文化供给形式化以及文化供给碎片化等诸多实践困境,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23]。还应该看到,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24]236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乡村文化自信面临严峻挑战。
(一)承载乡村文化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
在城镇化扩张过程中,简单化地将“城市”置于“乡村”之上,甚至在治理实践中出现“祛乡村化”现象,导致一些传统村落日渐凋敝,有的惨遭破坏,有的永久消失,乡村文化正在面临弱化的危险。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2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大批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殆尽[26]6。传统村落的终结意味着诸多村落文化将面临无处生存的困境,尤其是传统村落中的祠堂等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色彩逐渐褪散,农民对集体观念和公共精神认同感日益衰落[27]。乡村文化形态发生急剧裂变,内在结构也面临着肢解的危险。一些地区的农村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村落逐渐消亡,乡村传统文化逐步淡化。
(二)乡村文化的局部破败及明显断层
全国范围看,传统村落类型复杂、分布分散、差异明显,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不易集中管理和保护。传统村落传承着历史的文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依托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旅游,是目前大多数村落的做法。但伴随乡村旅游的扩张,呈现出乡村旅游过度开发、商业气息较为浓厚的不良倾向,破坏了村落的原始生态,冲击了原有的民族风俗,打乱了传统村落的风土人情。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急功近利,打着保护的旗号照搬大城市发展模式,盲目扩建、相互模仿、千篇一律,既有的村落文明被破坏和遗弃,造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得传统村落的发展特色和精神内核发生变化。不少传统村落的特质文化被贴上了商业的标签,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遭遇侵蚀、污染,导致原居民对世代固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乃至道德操守产生了怀疑,内在的精神信仰、原有的文化成分和结构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一些原居民在村落文明保护过程中的意识淡薄,自行拆建古村落和古建筑,对内在的传统民俗知之甚少,乡村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代际传承式微及明显弱化,致使乡村文化出现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乡村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匮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需要,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28]。“社会的变迁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现代社会变迁的源泉主要在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变迁迫使文化的其他部分也跟着发生变化,导致退化和沦落的原因并非像通常假定的那样是由于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被牺牲者文化环境的解体。”[29]136-139由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兴城镇文化及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带来的极大冲击。乡村文化空间是一个包含自然、观念、资源、社会、政治等不同文化种类的多元化空间。正确处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30]。乡村文化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关系日趋疏离,所承载的公共权威趋于弱化,所承载的集体记忆逐渐被淡忘[31]。目前,乡村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于乡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态势,缺乏后续的发展力量,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弘扬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二是由于青少年入城,逐渐与乡村疏离。青少年因少小离家外出求学就业,与乡村长期疏离,对因土而生的乡土文化缺乏感情认同,对乡土文化缺乏完整的记忆与体验,不具备父辈对山水林地田园系统的认知,也不可能从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乡村振兴等高度去进行文化判断[32]。三是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中国传统工艺凝聚着历史的“技艺”与“记忆”[33]。现代乡村进入老龄化阶段之后,由于青壮年入城务工,他们的手工艺将无法传承下去。四是最具乡村文化代表的建筑物倒塌,传统的乡村文化失去了物质载体。五是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消失,以往乡村过传统重要节日时有舞龙灯、吃元宵、品月饼等习俗,家家户户一起欢呼庆祝,这种传统乡村文化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
(四)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空心化日益加剧,导致文化物质载体——传统建筑坍塌、具有非遗性质的民俗文化后继无人、乡村人口逐年减少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乡村记忆与认同危机的产生。随着市场化的持续发展,部分乡民热衷于追逐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了自己人生的道德标尺和价值导向。乡村社会的人伦秩序和差序格局受到外界冲击,乡村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减弱,乡村文化秩序遭遇认同危机,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自然生态秩序因过度开发而缺乏保护,文化秩序因年轻人逃离而后继乏人,公共生活秩序因赌博、色情、黑恶势力盛行而乱象丛生,心态秩序因传统的乡村伦理秩序瓦解而陷入迷乱[34]59。大批农村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忘却了过去事情记忆的勾连和情感寄托,想从以往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中去。然而,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务工群体与外界进行的交往非常有限,产生了原子化的人际关系,遭遇了“文化移民”的困境。尤其在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地方,强势的城市居民看不起甚至歧视于农村外来人口,强化了乡民的自卑情结及文化自卑感。“时至今日,村落面临的危机在本质意义上是村落传统文化被现代化彻底消灭的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将要被切断的危机,村落及其传统文化一旦走向衰亡,中华民族将面临不可挽救的深重危机。”[35]795可见,乡村文化面临被现代都市文化革替的可能,乡村文化认同已不复存在,其文化冲突与断裂造成社会价值认同的缺失,重新建构乡村文化认同路径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