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视域下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现实图景与未来路径

作者: 陈卓 黄河

摘 要: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能够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核心物项,也能够作为文化符号建构城市形象,丰富和赓续城市文脉。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挖掘保护并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成为热点话题。城市形象视域下关照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对工业遗产进行资源梳理与内涵挖掘,秉承文旅融合理念尝试发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工业旅游,继而通过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良好城市形象提供现实支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遗产存量丰富且开发利用较早,以其为例展开工业遗产梳理、标识提炼及工业旅游发展探索,能够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文脉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象;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工业旅游;新增长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及其优化研究”(19CKS030)。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10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1],同时在传承城市文脉过程中,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2]。当前城市中留存了诸多文化遗产,不仅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等,还有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3],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彰显着城市的精神与文脉。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让它们“活”起来,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工业遗产,随着其作为新型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如何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作为长江中上游工业重镇与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新征程中,新重庆的建设离不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身份背后留存着大量的生产厂房、办公建筑、设备工艺、重要文献等工业遗产核心物项。近年来工业旅游的持续发展,为包括重庆在内的工业遗产存量丰富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要使工业旅游成为一座城市的经济新增长极,还需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与独特标识,形成属于自身的文旅品牌。对此,本文以重庆为例,就如何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活化重庆的工业遗产,立足重庆工业遗产特色提炼出独特标识,丰富重庆城市文化内涵展开讨论,以期为提升工业遗产存量丰富的城市提升文旅消费品质、优化城市形象提供借鉴。

一、工业遗产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化发展之后遗留的具体物项与精神文化,蕴含着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独特气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工业遗产也是一个城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的活化利用可以大幅激发其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无论是作为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工业遗产都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符号。

(一)工业遗产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记忆的物化体现,忠实地记录和承载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变迁史,把城市的工业文明进程浓缩于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物质遗存之中。有学者认为,工业遗产是“历史形象的载体”[2],狭义地看,其“承载着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的城市发展史”[4],而中国工业遗产则主要集中于“自19世纪后半叶近代工业诞生以来至现代这一时间跨度”[5]。

近现代中国史中,工业的兴起发展与社会现实、民生需求、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西北炼钢厂、顺德糖厂等历史遗存是近现代中国城市概念逐渐萌芽的物化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再次迎来腾飞时机,新安江水电站、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攀枝花钢铁公司、成渝铁路等历史遗存生动记录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有工业奋斗发展史。从晚清时期到近现代,中国工业企业及其相关建筑和设备设施不断更新与更迭,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工业遗产能够具象地展示城市记忆,具有标志城市意象的功能。城市意象理论认为“标志物”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工业遗产作为“标志”,可以通过将自身作为人们认可的文化符号而与城市意象建立联系。单霁翔认为,“工业遗产的特殊形象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因而工业遗产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6]。譬如人们往往把核工业“816工程”、重庆钢厂作为重庆的标志之一,这些红色工业遗产赋予了老工业城市以鲜明的革命形象。同理,武汉钢铁厂、武汉石油化工厂、武昌第一纱厂、汉口电灯公司等数量繁多的多元化历史遗存赋予了武汉“工业产业链较完整”“遗产建筑种类较齐全”[7]等特征,向人们传达了该城市“开放、繁华而又时尚”[8]的都市形象。

(二)工业文化丰富滋养城市文脉

工业遗产具有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属性。其中,附着于工业遗产的文化属于非物质属性,反映着工业史中城市工业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是城市文脉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工业文化把中国城市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之中不断推动着城市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

于晚清时期为洋务派所创建或鼓励成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反映着当时中国进步的封建地主阶级“试图在维系封建专制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富强”[9]的追求,也透射出中华民族求真好学、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例如,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创办的大生纱厂,其名“大生”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展现了张謇以“城市文化、古代光辉的社会与伦理思想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原则”[10],着力推动当时南通城市文化时代化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实业家本着实业救国的追求和理念,在深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之后,创办了耀华玻璃厂、华丰造纸厂、永利铔厂等多家企业。这些民族企业折射出国人不懈创新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民族情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城市的工业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包容力、创新力和爱国心。例如永利铔厂创办的初心是“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11],创办人范旭东数次安排技术人员赴美学习,坚持机器引进与自造相结合,使永利铔厂成为中国化学工业首屈一指的企业,为南京既有古都神韵又有国际风范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力争世界和平与国际交流合作,大量启用留学归国人才,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围绕富国强民之梦改造、兴办了许多生产企业,兴修了不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为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显示了新中国城市发展背后社会主义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60年代,基于国际环境的持续变动,中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推进,催生了诸多新的生产生活区域,形成了以点带面的新城市区域,“三线建设”参与者就地安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城市文化底蕴注入了鲜活的红色因子。

(三)工业遗址拓宽地域性文旅资源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变迁史。在城市更新中,一些工业企业因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或其他原因而停产,但留存的旧址也因其历史内涵而能够作为城市符号与历史标志,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旅资源,为城市增添活力,推动着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

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为城市增魅。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将枯燥的城市工业史转化为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生动的历史人物、鲜活的历史故事,通过为城市增添历史厚度,赋予城市以特别的气韵。如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蕴藏着许多为纺织业奉献青春热血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着纺织工人的工匠精神,表达着广州不同历史时期对时尚与繁华的追求,因而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在其传统的纺织文化基础上参与续写了广州的时尚史,助力现代广州魅力之都的形象的塑造。

工业遗产独到的活化利用智慧可为城市添彩。城市因其地理、历史、经济、人才等诸种条件的不同,而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智慧,使昔日被废弃的工业厂房、车间和相关建筑、设备设施等重新绽放生命力。例如,北京首钢集团总部旧址被打造成首钢工业园,其老旧管廊被改造为休闲漫步、娱乐观景的空中步道;其秀池的地面部分被改造为景观水池,地下部分则转化为水下停车场和地下展厅;原来的生产车间被打造成保留工业记忆的现代展馆;利用和配合原工业建筑环境及自然环境打造的滑雪大跳台拓展了工业园的功能,为工业园增添了动感和活力。无疑,首钢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智慧成为北京城市更新能力和环保理念的有力诠释,为北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能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进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依托工业遗产,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工业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工业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旅游服务消费。江西省景德镇利用陶瓷工业遗产,与旅游项目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了人口再就业和城市旅游消费。例如,以原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打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涵盖了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公塾教育研学基地、邑空间双创平台、国际工作室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聚集“景漂”创客2.1万余名,带动上下游就业11万人,今年前五个月抖音平台的营收已达30.1亿元[12]。

二、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图景

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工业旅游破局的重要举措。不同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情况、政策规范制度完备情况及独特性提炼等,都事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是实现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以旅游热门城市重庆为个案展开研究,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核心物项丰富且基本归类清晰

重庆的工业发展历经百年,先后经历了抗战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一五”“二五”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留存了诸多工业文化遗存,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已对相关工业遗存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与归类,成为城市资源的重要储备。

《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其是指在重庆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济信息委”)认定的重庆市工业遗存。基于此标准进行统计发现①,当前,重庆共有工业遗产140处,整体分布呈现“一心、三带、多点”的格局。其中,按照区域结构划分,重庆中心城区59处,其余区县81处。按照级别划分,国家级5处,分别是重钢型钢厂、核工业“816工程”配套工程、重庆长风化工厂、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市级14处,主要有重庆发电厂、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铸造厂、重庆特殊钢厂、川江航道绞滩船及历史资料、红岩煤矿及砚石台煤矿、重庆车渡、安居缫丝厂、西南制药三厂等;区级等121处。

基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目的,重庆市将工业遗产名录分为了“三类三级”,即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和一级、二级、三级工业遗产。其中,中心城区59处中,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6处、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52处、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1处,一级工业遗产10处、二级工业遗产19处、三级工业遗产30处。其余区县81处中,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12处、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68处、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1处,一级工业遗产5处、二级工业遗产15处、三级工业遗产61处。同时,通过对其核心物项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发现,这些物项呈现出存量丰富、类型多样、相对完整等特点。

(二)制度与规划自上而下基本建立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央到地方,基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弘扬工业精神等目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与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就中央层面而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这些文件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与定位进行了明确,也为如何看待和活化工业遗产提供了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