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形象建构进路

作者: 赵建国 芦彦清

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形象建构进路0

摘 要:数字时代,地方政府有效建构城市形象,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数字化敏捷治理。通过对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形象建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了数字时代政府建构城市形象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淄博市城市形象建构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认为:数字化敏捷治理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城市形象有效建构的有效办法,主要体现在机会感知下的精准治理、舆情响应中的快速治理以及趋势研判后的跟踪治理等方面;在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应坚持数字化敏捷治理,具体体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政府宣传、舆情应对以及长效治理。

关键词:数字化敏捷治理;政府治理;地方政府;城市形象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重点攻关项目“人口老龄化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LJKZZ20220129)。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095-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8

数字时代,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充满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负面舆情在数字媒体平台传播下会裹挟大量民意,最终对地方政府所建构的城市形象产生冲击,诸如青岛大虾、丽江打人、雪乡宰客等事件均不同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成效与城市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平台的高效传播可以提升城市的曝光度,使地方政府摆脱“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城市宣传困境,为地方政府建构城市形象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理工具。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地方政府建构城市形象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

近年来,由于数字技术带来了诸多公共问题,敏捷治理这一政府治理新范式应运而生。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数字化敏捷治理将是地方政府解决城市形象建构难题的有效办法。目前,淄博市借助“淄博烧烤”这一网络热点成为数字时代城市形象有效建构的典型代表。为何淄博市可以完成城市正面形象的有效建构,数字化敏捷治理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地方政府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更好推进敏捷治理来完成城市形象的建构与宣传,这对转型期城市尤为重要。本文依据文献与现实进行了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并选择2023年淄博市政府城市形象建构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解答政府如何更好利用数字化敏捷治理有效建构城市形象的相关问题,并为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本文分析地方政府在数字时代如何通过敏捷治理进行城市形象建构,因此将相关文献从“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形象的建构”两方面进行梳理。一方面,分别从其基本概念相关的“地方政府治理方式”与现实背景相关的“数字化的政府治理”角度梳理“数字化敏捷治理”相关文献。另一方面,从现实特点相关的“数字时代城市形象”与建构过程相关的“数字时代形象传播”角度对“城市形象建构”展开论述。

(一)数字化敏捷治理

1.地方政府治理方式

政府治理是地方政府在职能范围内对社会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行为,解决可能影响城市形象建构的社会公共问题也属于政府治理的范畴。在解决突发问题事件的具体治理方式上,主要包括运动式治理与长效治理。运动式治理是指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在短期内采取集中且具有针对性行为的治理方式[1]。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囿于长期治理能力的不足,当长效精准化治理无法实现时,短效集中治理成为必要选择。但从长期看来,治理效果在学界内的评价褒贬不一。推进运动式治理向长效治理的转变,成为确保治理效果稳定化、治理方式制度化的题中之义[2]。在治理理论的发展实践中,敏捷治理带来的长期效益提升得到了论证[3],并成为政府实现长效治理的重要举措。世界经济论坛将敏捷治理定义为,“以顾客为中心的,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灵活性或适应性的行动或方法,是一种自适应、以人为本以及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决策过程”[4]。本质上,政府敏捷治理是“以有效的方式响应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5],并具有治理的参与广泛度与时间灵敏度的双重特征[6]。在塑造敏捷政府和响应危机中彰显其价值[7]。目前,敏捷治理已成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范式创新的代表[8]。政府若要实现敏捷治理,则需要其敏捷和精益能力与治理能力互相协调,从而实现对环境变化迅捷并持续地感知、适应与响应[9]。传统治理与数字治理的负面效应与衍生问题时有发生,数字化敏捷治理需要各方面的适配[10]。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背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的数字化敏捷治理将是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完成治理目标的关键所在[11]。

2.数字化的政府治理

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数字空间的政府新形态,也是对电子政务的拓展和深化[12]。数字时代,政府亟须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治理效能。数字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即平台”,治理网络的形成是以平台边界的开放性为基础,旨在吸引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并利用网络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来协调多方主体的集体行动[13]。在这一进程中,数字化治理得以实现[14]。数字技术为公共部门的组织变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方法与手段,公共部门传统运作方式被彻底改变[15]。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降低了政府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16],并增加了“数字化公共接触界面”[17],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驱动方式在数字赋能下变得越来越普遍[18]。数字治理过程中,需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19]。政府利用数字媒体平台进行的数字化转型给不同治理参与主体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机会[20],尤其推动了政民互动行为方式的转变[21]。政府主体与其他主体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互动意向、互动工具和互动行动,实现了高效的互动治理[22]。在与其他主体进行行为互动过程中,政府变得更加敏捷,其效率也得以提升[23]。对于政府而言,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赋能背景下政府治理行为提升的关键机遇[24]。

(二)城市形象的建构

1.数字时代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人对城市的主观印象,由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25],是一种对特定地点的综合感知与评价[26]。各种对主观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均有可能通过包装使其变得更容易接受[27]。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认为管理、效率与公平是构成良好城市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并提出要将城市形象的内涵从物质层面延展到社会层面与文化层面[28]。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部分主观印象是借助媒介得以建立,也因此出现了“媒介意象”。媒介意象以迅速、多样、多路径的全媒体传播作为方式,迭代升级反馈与再传播,以此方式推动城市形象的多维构建与重建[29]。数字时代催生出以数字媒体平台为载体的新媒体,优化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效率,会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产生影响。部分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会削弱城市形象,当城市的危机事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后,原有稳定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建构模式可能被消解,城市形象传播生态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30];但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积极看法,这源自新媒体以整合各种媒介的方式,使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传播交织相融[31],城市形象媒介意象得以有更多机会丰富。在城市形象建构的传统模式中,政府、社会与公民等各类建构主体依据规划对城市形象进行连续的正向建构。当网络舆情事件出现时,各类主体将较难在短时间内在各种非善意情绪、矛盾关系与对抗性评价中找到正确的建构方向,从而出现草率回应网络舆情的现象,这将使舆情发展至次生影响阶段,并进一步消解城市的正向形象,使城市形象的建构不再连续[32]。

2.数字时代形象传播

互联网传播是城市在数字时代建构形象的显著表现。城市形象建构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交平台、网络媒体、网民等[33],构成了包含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等子系统的舆情系统[34]。在整个系统中,数字技术使各主体同时具备信息生产与发送的能力[35]。如勒庞所说“在使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方面,领袖的作用非常重要”[36],事关城市形象传播的网络热点聚焦离不开网络圈群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推动,其方式主要在于调动主体的情绪来进行一致性行动[37]。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各类舆情事件,舆情传播关系着城市形象的建构效果。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以高转发引爆舆论的特点日益显著[38],甚至能够影响“网络大V”与官方媒体的行为决策[39]。目前,多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主体在舆情出现时的行为互动,例如意见领袖和官方媒体[40]、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41]等。现有研究发现:政府对网络传播进行干预十分必要[42],寻找利益相关者行为策略的均衡条件、识别网络舆情传播的关键干预点成为政府舆情干预行动的重要基础[43]。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以需求者视角了解实际需求[44]、重视舆情中的用户情感[45]成为政府有效利用网络舆情的重要准则。

综上所述,关于数字化敏捷治理的研究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在数字时代如何有效建构城市形象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以政府这一行为主体,连接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建构路径的相关研究,构建理论框架并进行分析,不仅丰富了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而且为政府在数字时代进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数字化敏捷治理建构城市形象的内在逻辑与分析框架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是展开后续研究的重要前提,而数字化敏捷治理建构城市形象的内在逻辑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因此,本节将以建构逻辑为基础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城市形象建构逻辑:口碑提升与声望扩大

城市形象的有效建构,本质上是城市形象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双重拓展,即同时实现城市口碑的提升与城市声望的扩大。因此,本文从口碑提升与声望扩大两方面对数字化敏捷治理建构城市形象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

1.数字化敏捷治理提升城市口碑的内在机理

在建构城市形象角度,城市口碑来源于评价者对该城市的整体评价,与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治理效果息息相关。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对城市形象的建构贯穿城市形象建立、城市形象维护以及城市形象稳固的整个过程,数字化敏捷治理提升城市口碑的内在机理也从此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城市形象建立的初期,城市形象并未固化,城市形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政府治理的关键在于对城市未来发展机会的感知,以此确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并且,地方政府依据发展方向进行的治理行为初探,也将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初期阶段的重要基础。当政府采取数字化敏捷治理时,政府的感知能力被放大,评价者的需求可以被准确感知,城市发展更符合评价者的实际需要。城市形象建构所需的初始口碑以满足评价者需求的方式获得。第二,在城市形象维护的中期阶段,城市形象在建立阶段已经积攒较多口碑,目标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评价者也相应变多。但随着城市发展,相关社会问题也会增多并逐渐显露。在这一阶段,如何在社会问题充分曝光的前提下维护城市形象成为当务之急,而这也成为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化敏捷治理拥有较高的危机预警与反馈处理能力,而社会舆情具有随着时间发展持续发酵的特质。因此,地方政府数字化敏捷治理恰好可以将问题事件控制在社会舆情发展初期,减少舆情事件对城市口碑的损害。此外,地方政府数字化敏捷治理的快速反应也增加了自身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侧面增加了城市口碑。第三,在城市形象稳固的后期,经历了城市形象的建立与维护,城市口碑已经处于较好阶段且逐渐进入平淡期。在这一阶段,大范围影响城市口碑的问题事件较少出现,但仍旧会随着城市形象的不断推进而出现一些影响力较小的社会问题。尽管这类社会问题并不会造成城市形象的较大破坏,但对城市口碑的积累仍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地方政府数字化敏捷治理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趋势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城市口碑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政府持续性的敏捷治理将对城市形象评价者内心产生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从而再次提升城市口碑,进而稳固城市形象。由此可见,地方政府数字化敏捷治理在不同阶段分别以其治理行为对城市口碑进行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