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0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全新理念,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包含一切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及形态。这是在传统生产力形式不足以支持我国新时代产业爬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改造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引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当围绕加强技术创新、聚焦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时代;经济影响;驱动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及精准扶贫效果研究”(18ZDA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跨城通勤:理论、实证与政策优化研究”(23YJC790024)。

[中图分类号] F06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5-0006-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1

“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于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东北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明示方向价值和战略指引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2],一切以新技术引领新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力量的生产力形式都是新质生产力。在党的领导下,过去三年我国付出巨大努力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疫情全球暴发对于我国“稳”“保”“新”(稳住市场主体,全力保障供给,促进新型消费)造成的冲击依然严峻,我国人均GDP已连续两年突破1.2万美元高收入标准线,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上升,居民收入增长与就业稳定压力增大,粗放式增长、依赖技术进口、不重视基础研发的发展路径难以满足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3]。“新质生产力”是基于中国当前发展现状提出的重要发展指引,是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基础上,直面当前结构性难题,为服务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而提出的重要科学概念,不仅点明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方向,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孙冶方指出,生产力由三个因素所组成,一是劳动或劳动力,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资料或手段,也就是劳动工具;从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出发,这三种因素又可以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大类,劳动力是能动的因素,而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是被动的物的因素,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说,生产关系是人的因素,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水平,即物质财富水平,因此,生产力是物的因素[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力的界定具有不同的见解,马昀、卫兴华提出生产力可以界定为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由诸多要素构成,既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时也包括科学、管理、分工协作等,其中劳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5],我国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其内涵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地位,统筹协调其他生产要素的变革,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协同发展[6]。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根本历史经验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7],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深化改革的条件[8]。

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的“新”是起点,“质”是关键,“生产力”则是落脚点[9]。“新”是新质生产力定义的起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涵。首先,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国际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和“与华脱钩”思潮甚嚣尘上,发达国家市场饱和增长疲软,新兴国家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强[10],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国亟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全新的生产力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区别的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关键性、创新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我国新兴产业爬坡升级正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难题,阻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影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程,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重压力,新质生产力的“新”着重强调以关键性、创新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自主自强能力,以此破除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新”还要求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为主要内涵,新技术着重强调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核心突破,要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促进先进技术向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转化[11]。

在以“新”为起点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核心内在逻辑就在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提升生产力质量对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和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12]。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要素协同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13]。张林和蒲清平指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总体上都可以概括为社会生产力从“旧质”到“新质”、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蕴含在其中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始至终都是人类通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条基准线,因此要把生产力目光投向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科技创新驱动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14],重视新产业集聚形成新合力[15-17]。

基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深刻把握,令小雄、谢何源、妥亮等立足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理论,从时空、结构和科技三个向度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质发展性、数智性和具象性特征,从时空向度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独特的、前置的、未来的生产力形式,从结构向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高阶的、革命性的、跃迁式的生产力形式,而从科技向度而言,新质生产力还是高算力、高智能、高素质的生产力形式[18],代表了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19],对于我国培育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畅通促进“双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潜力[20]。周绍东、胡华杰则将新质生产力界定为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形式,并进一步提出生产力的两种飞跃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渐进式飞跃)都可以推动创新发展,其中爆发式飞跃可以实现原始创新,而渐进式飞跃则表现为集成创新以及跟随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助于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创新发展[21]。

由于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时间较短,新质生产力对于新时代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众多科学问题尚待研究,本文将聚焦上述问题,侧重探究其理论逻辑和学理机制,并为新时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有益见解,为今后的社会经济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政策建议。

二、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与影响

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22],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形成和发展也必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进一步改造社会生产方式,预期将会对社会生产的经济增长、生产效率、产业培育、产业升级、就业创造、绿色发展等众多方面产生多维度、长时期、创新性、系统性、颠覆性的影响。

(一)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指向性、风险性、地域性的特征,对于全国和各个区域能够产生重大并且长远影响,可以带动全国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23-24]。能源利用是人类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25-26],新能源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各类新型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突出优势在于低碳环保,可以降低传统能源利用中的污染排放,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在各类新能源形式中,我国的风电、光伏和储能产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活力强。2022年我国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25.9%,四类清洁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超过30%(表1),助力我国减轻化石能源依赖。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比重达到76.2%,已经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7.3%,同比增长2.5%;2022年我国光伏和风电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这一数字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地域差异,从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来看,山东、宁夏、广东、湖南、内蒙古地区装机规模最大①;从新能源行业产业园区分布来看,我国规模以上新能源行业产业园区已经超过250个,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地区。

新能源的发展需要高效、环保、可靠的新材料作为支撑和实现,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这一产业同样是国际核心技术竞争的一大重点领域。新材料是指新近研发或正在研发的具有特殊性质或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作为一大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图1),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7个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三类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①。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7大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苏州、蚌埠、宁波、西安、包头、赣州等地;从全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也在持续调整新材料产业布局,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人才禀赋加快创新发展,抢占全球市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中低端产品开发能力,但在高端新材料产品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在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又一大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升级空间较大、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产业。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当年营业成本为13.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当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7 39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增长速度较快,软件业务累计完成收入达到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5.7%。除了国内业务增长迅速,软件业务出口同样迅速发展,2022年软件业务出口总值达到5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0%(表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5万家,业已形成粤港澳产业群、长三角产业群、环渤海产业群和中西部产业群四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②。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需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几大新兴产业分布呈现出集聚特征,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集群在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均领跑全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四增长极近年来也在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对于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广大内陆地区而言,更需要在现有产业特色基础上培育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本地高质量发展。

(二)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