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摘 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当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瓶颈突围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了夯实意识形态根基、推进体系化建构、全面凸显“中国特色”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主要从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队伍三个层面来把握;二是着重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要求树立问题导向、强调理论创新、开展调查研究;三是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旨归,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终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以问题议程四步骤为具体方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全面展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现实困境,加快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与阐释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SWU2403003);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研究类)“渝版社科学术期刊集群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渝新出〔2023〕88号)。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006-0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1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同时强调“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1]269。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别是“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的“结晶”[2]。1975年,邓小平约胡乔木谈话,明确指出“政研室一定要把哲学社会科学部管起来”[3]。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5]434,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6]546-547。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7]384。2004年,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党中央提出和推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队伍体系等进行了具体部署,将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了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向建构“中国特色”的新的历史阶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史称“5·17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着重强调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8];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其中第五点着重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9];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布局的十六个方面的谋划和部署(以下简称“十六个部署”),其中第五点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10],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并突显“中国特色”夯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发展以及对其体系化构建的不断推进,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为“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确立了“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加三”体系结构,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一经提出,迅速引发研究热潮。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三大体系”的研究,据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24年6月10日,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篇名检索得到293条学术期刊文献,进一步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篇名检索得到的学术期刊文献分别有1 896条、253条、3 481条。遗憾的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成果仅89条,其中48条发表于《讲话》之后,与“三大体系”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差距悬殊。进一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直接决定其发展方向与社会作用。”[1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学术政治化和政治学术化的交织与互动,最终实现了作为指导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作为‘救国’的自觉革命实践的统一”,“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12]。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将其贯穿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和话语体系建设全过程,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遵循和根本方向”[14]。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8]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出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依据来自历史、现实与理论[15],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6]。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性质来看,“马克思主义自身最突出的理论品质,是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这不仅决定了它能够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还决定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7],这既是“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迫切要求”,也是“阐释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发展经验的本质要求”[18]。其次,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性质并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其指导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未能形成自然科学那种已得到普遍认可的“范式”,“还带有很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必然要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支配,受到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影响”[19]。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必须以反映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为神圣职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0]。最后,从世情国情党情来看,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际话语权提升受制等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2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遵循和根本方向”[22],体现了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勇担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11]。

第三,马克思主义何以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3]从普遍意义说,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是运用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二是在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4];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创新的强大动力[25]。从具体实效说,马克思主义对繁荣发展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理论指导、方法论指导、服务人民的方向性指导作用[26];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特征决定的,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基于制度维护功能、经济规制功能、社会引导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五大功能[27]。

第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作用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8]。首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关键问题”[2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引领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注意防止否定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28]。其次,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做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与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两个群体的积极性”[29],突出强调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仰、情怀和担当[11]。最后,利用好学术期刊等传播平台。加强学术期刊等传播平台建设是解决“说了传不开”的有效途径,韩云波提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30],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三个方面探析社科学术期刊话语权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实践进路[31],以此保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加快提升。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三大体系”与“指导思想”的研究极不平衡。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而对于“指导思想”的研究尚未引起应有重视,大多成果将“指导思想”当成一种不言而喻、不辩自明的应然存在而忽略其实然性。第二,对“指导思想”的内部研究尚不深入。当前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着墨于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的研究相对欠缺,应然多而实然少,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把握尤为欠缺,未能充分凸显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第三,“指导思想”的前沿成果未得到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创新观点和工作部署,是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但目前尚未见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相关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引领作用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研究的不足,导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整体构建看,许多成果只认识到“三大体系”而忽视了“一加三”体系,导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观念构建不足;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不足,导致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研究与构建时有起伏;三是对“指导思想”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重视不够,“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属性的根本支撑,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场域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内核,对其研究的欠缺将模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边界,导致“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仍未摆脱西方话语窠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