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尤春艳 张丽 杨红

摘 要: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基础扎实,学术成果丰硕,发展前景大有可为。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学科体系设置匹配、布局平衡待优化,学术体系原创水平、支撑发展力度待提升,话语体系“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境地未扭转,科研组织管理平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需完善等问题,亟须研究解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导向、以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抓手、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028-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2

立足新的时空坐标,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战略布局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遵循。当今正处于世界变局与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背景,拓展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议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亟须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复杂考题,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时屡屡出现理论失灵的状况,迫切需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把握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律性认识、突破东西方思想交流中“冲击—回应”模式困局[3]等方面,提出全面系统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重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问题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4]。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独有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均没有学术概念上的明确界定和区分。直到20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吸收借鉴国外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开始推进中国学术的分科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认识并不统一。比如,“1920年12月1日,张君劢表示:‘凡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访求其主持新说之巨子而罗致之于东方’,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并列处于同等重要地位;1942年毛泽东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列起来,而哲学处于更高层次。1949年,周恩来指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方面’,则是将哲学纳入到社会科学的概念之中”[5]。直到1955年,经过反复讨论,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内的四个学部[6],“哲学社会科学”概念在中国学界正式形成,除自然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均纳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创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共融共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7]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7]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发出了“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号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时代使命、战略地位认识更加深入,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解读中国实践的要求更为明确。201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管理更加全程化、深入化、立体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进一步指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8],明确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和使命任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讲话,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重要论断”[9],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定位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深入,蕴藏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推动了学界围绕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研究和讨论日益热烈,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发挥。林晨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在意识形态上引领社会风尚,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大命题、重要论述、重要概念研究走向深入,为服务经济主战场提供理论支持[10]。徐光春指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当务之急,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11]。吴晓明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脱了‘学徒状态’并具有‘自我主张’的学术”[12]。刘德中等学者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探索和回答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普遍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重要任务就是深入概括和提炼中国道路的普遍性内涵,在强化国际视野方面要善于提炼具有世界意义的标识性话语和概念[13]。此外,许悦围绕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方面研究指出,高校智库是推动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力量,在与政府的双向嵌入中提升高校智库资政成果质量,从而达成智库成果与政府决策的内在契合与耦合共进[14]。对此,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学者们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及三者关系展开研究,张政文研究指出,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把握好“三大体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15]。第一,学科体系是基础,如林晨以国民经济学为切入口,深入讨论了“以学科体系建设支撑政策工具体系建设,服务经济主战场”[10];张政文认为“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依托,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学科体系的创设与发展为话语体系的建设预留了表达空间”[15]。第二,学术体系是核心,学术体系内含了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两个部分,谢伏瞻在研究中指出,“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其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16];张政文将学术体系看作连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中介枢纽、基础内核和实力支撑[15]。顾岩峰研究指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受外在体制和内在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并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学术话语体系”[17],这也是我们在提升国际学术界话语权上面临的结构性障碍。第三,话语体系是表达体现,谢伏瞻认为,“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16]。张政文指出提高话语体系建设能力与水平应聚焦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15]。由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归根到底在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三是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韩震认为“高校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18];王周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引,并且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明进步[19];栾宇、徐雷、任少波等学者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格局构建与时代任务等方面展开研究[20-22]。盖逸馨等学者认为“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23];顾岩峰研究提出,依托对大学智库的规划建设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提升[17];周光礼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24];张政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重维度系统研究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的目标体系和实践进路[25]。

综上所述,学界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展开的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体系构建、发展理念等宏观层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组织、育人功能等方面也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分析。然而,聚焦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深入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形势与现状的研究还不多,从中观层面引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实践路径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具有政策性、操作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立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剖析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实践路径,为推进高校更好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

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和科研重镇,汇聚了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在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基础扎实,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一是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截至2021年底,基本形成了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28个一级学科,新增128种文科类新专业,新设41种小语种专业;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 011个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 000余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26],整体看来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完整。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发实力增长迅速。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累计投入1 929亿元,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93.8万人,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3.6万余项,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由高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占38%,高校承担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①。以重庆市为例,2012年,全市普通高校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1.4万余人,在研课题数7 400余项,研发经费投入3.84亿元,到2023年,全市高校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2.8万余人,在研课题1.9万余项,研发投入超15亿元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