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探析
作者: 邓云 逄卉一摘 要: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乡村数字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层次相对较低、乡村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匮乏以及农村数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新质生产力将对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时空化场域、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增长点和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新要素支撑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必将推动数字技术与优秀乡土文化相结合,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催生乡村文化建设新业态,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路径依赖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明朝‘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研究”(22BMZ10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学视角下数字技术与教学评估的联动机制与样态重构研究”(23CJYJ22)。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056-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开创性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多次进行了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学界研究进展
目前,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研究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落后的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行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的。周文、许凌云从“新”和“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2]。赵振华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具有时代特质的生产力,“是指在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3]。余东华、马路萌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源自“新”,“是以新科技、新产业、新要素为主要驱动力”[4]。文丰安、肖华健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对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过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逐步完善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5]。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生产力理论,因此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徐政、郑霖豪、程梦瑶认为,“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社会财富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动力”[6]。邹亚光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突破原有技术瓶颈的生产力,将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7]。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从而能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8]。
(三)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
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研究成果多,而对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论述偏少。吴玲、陈艳认为,“在数字化和虚拟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将传统村落、乡村风格、乡村文物、民风民俗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的档案,进行保护与传承”[9]。周锦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反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10]。石婉平、张少元认为,“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快速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守住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两方面发挥着赋能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11]。总之,新质生产力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培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乡村文化建设大提升、大发展的驱动力和指南针,要持续推动以数字技术创新为重要内容的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数智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建设的辩证统一性,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等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辩证与统一
探寻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对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精神的制约,但却是精神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从精神的层面讲,其产生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持续不断发展的结果,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即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影响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仅是人类在认同和维护既有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社会道义,也是人类正确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精神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当然,人类如果被错误的、扭曲的、异化的价值观念所影响,就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责任担当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对物质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用好精神的正向引导作用,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生产的正能量,才能为物质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定义
新质生产力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每一次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都会形成适应当时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从人类使用石铲、石斧等工具而解放双手,到铁铲、铁犁等器具替代石类工具,再到以蒸汽为动力器具的使用,都是新质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持续的、不断更新的,而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在不停地进步,这就说明了新质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必须辩证分析。当下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新生产工具,以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以高素质人才、企业家、科学家为主要劳动者,以碳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氢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的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三)科技创新不断驱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
科技持续创新和技术不断进步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不但在能力提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人类思维模式转变、心灵世界改造上贡献了应有的作用。科技创新在对文化建设上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观念、资源要素和先进技术上的支持,也有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塑造,极大拓展了文化内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对文化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提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有效支持。比如,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带来了图书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19世纪电子科技的大发展衍生了视听大产业并延续至今。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也都面临着革命性改变。只有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文化生产方式大变革、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大改变、文化传播路径大改进的持续提升,才能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以往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供给所能满足的,网络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将科技与文化完美融合,才能制作出品质精良、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以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而引领经济社会加速变革。同时,文化建设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来讲,既给予了基础和空间,又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繁荣为科技的创新进步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基础、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更优质的环境氛围,成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容易更上一层楼,即科技成果的产生是受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氛围所影响的。在高质量的人文环境中。通过不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造出从无到有的新事物,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就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科技创新发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更好地产生的新事物、新发明在劳动生产中得到更多应用。
(四)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而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必将推动科技与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乡村文化领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科技创新的持续引领下,5G、大数据、元宇宙和AI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推动力。通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可以有效盘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催生乡村文化新内容,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从而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持久动力。一方面,可以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对传统传播方式进行变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也可以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固有历史遗迹、农耕文化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复原,更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乡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带动乡村文旅、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也必将带来乡村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升和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从而对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等生产力的三要素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意蕴: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向前、社会进步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但会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对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尤其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