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作者: 孙盼盼 齐飞 夏杰长摘 要: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等必须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等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互为条件、相互支持,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有待增强,相关制度体系亟待完善,节能减排成效尚需提高,全产业链协同程度有待增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循环,丰富优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确保多重复杂利益关系协调均衡,迈向持续强化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完善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革新绿色低碳旅游供给形式和内容、加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全产业链协同的实践进路,奋力谱写中国旅游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新篇章。
关键词:旅游业;绿色;低碳;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多重利益冲突下地方政府引导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行为逻辑及路径机制研究”(22BGL157)。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7-0037-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7.003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低碳根基,强调要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绿色低碳发展是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事关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和伟大复兴,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始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有助于拉动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可以加强交往、传播文化、增进沟通,有助于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改善国际关系,实现和平发展[2]。旅游业还被称为绿色幸福产业,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增进人类福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然而,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污染、高能耗、高碳排也是现代旅游业的典型特征[4]。2013年全球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当年全球碳排放量的8%[5]。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旅游业碳排放量在2005—2035年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6]。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此,我们务必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深刻认识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理论关联,归纳总结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不足,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认真走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进路,在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等方面,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奋力谱写中国旅游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新篇章。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理论关联,理清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不足、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对中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全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现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家先后发现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工业文明下的黑色发展体系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如自然异化、人和社会的物化与异化,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收入差距与社会不公平、环境透支和生态赤字等严重问题[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努力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8-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宣告了一个人类全新文明秩序的诞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10]。
(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绿色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合成而产生的新概念范畴。只有在理解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论脉络和演化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准确把握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经由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不断深入阐释而形成。继配第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注到社会财富增长应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过度开发、使用和剥夺资源、环境的问题,进而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7]。伴随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各种新增长理论关注并阐释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环境透支和生态赤字等“增长困境”问题,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7,9]。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与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一番探索,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写入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8-9]。
绿色发展既是一种发展表现形式,是经济体达到较高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结果;又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核心要义是将环境因素等自然条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性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黑色生产体系快速推进,肯尼斯·鲍尔丁和德内拉·梅多斯等西方学者关注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促使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7]。皮尔斯(Pearce)等最早提出“绿色经济”,认为它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承受范围之内的,不因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社会分裂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11]。之后,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最早提出绿色发展的正式概念:绿色发展是“强调环境可持续性的经济进步与增长方式,用以促进低碳、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发展”[12],是一种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理念[13],追求经济增长、污染减少、废弃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的同步实现,以及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14]。
在早期研究中鲜少看到“绿色低碳发展”的术语表达,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或相似的概念和理念却较为常见。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美日德先后提出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行动、低碳产业发展相关的法案和战略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施政理念[15]。在此实践形势之下,减轻经济发展对碳的依赖性,进而走上节能减碳、绿色清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法也在相关文献[16]中出现。
绿色低碳发展包含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两大方面的内涵。绿色发展要求人类要实现从资源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与生态高损害的非持续发展向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轻化与生态损害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结构及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与消费方式[15,17-18]。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19]。可以认为,绿色发展包含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本质是将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强调旅游业发展既要满足当前需求,也要确保不损害未来代际的需求,要求整合环境政策、技术和战略,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习惯、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中考虑旅游业的长期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业碳足迹,保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协同可持续性。第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核心。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旅游业发展要重视利用更清洁的能源、绿色技术、可再生资源等,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第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任务。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业碳排放量,要求旅游业采用节能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环保交通工具,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供应链、促进循环经济和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第四,以提升人们的多维获得感为发展目标。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生态化的旅游体验,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引导个人参与可持续旅游,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通过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增进人们的经济福祉;通过鼓励包容性旅游规划和决策,确保实现人们的公平感和包容感。第五,以全产业链多维协同参与为治理框架。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构建全面的旅游业全产业链治理框架,规范、指导和鼓励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有机合作,确保旅游业发展遵守可持续性标准和相关环境法规。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理论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和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都涉及规模巨大的人口,还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内在的理论关联。
(一)实现共同富裕与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具有同等重要性,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共享,也包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共同享有[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与经济层面的共同富裕,也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与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21]。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共生协调统一的,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将对中国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正如中国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共同富裕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参与高品质的旅游活动。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将非常关注环境和健康,对绿色低碳旅游的需求增加。这就倒逼旅游业更加注重采用环保技术,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提高服务品质,丰富旅游产品。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道路[22]。其中,绿色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我们不仅需要GDP,更需要绿色GDP[22]。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绿色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可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23]。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恰恰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拉动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改善地方民生和增进地区福祉[6];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安全、更清洁的旅游环境、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和消费水平,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充分体现旅游业为民惠民的特征,助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