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沿革、鲜明特色与当代启示

作者: 陈欣 张如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工作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回顾百年峥嵘岁月,党的人才工作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这也深刻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并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人才工作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彰显出其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育才的鲜明特色。为了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形势,党的人才工作不仅深刻总结了其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历史经验,还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人才工作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党的人才工作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 C9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7-009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7.007

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也将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地位提升到历史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指针,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发展、引进、选拔。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提升党的人才工作效率、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与智慧能量。因此,全面梳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历程,深刻总结人才工作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时所实施的重要举措,并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探索党的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进而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一、文献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研究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界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新时代人才工作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界则注重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为本国人才工作的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在积极招揽人才,这一现实需求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我国学界对党的人才工作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徐明分析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及重要经验[4]。李焕荣、韦蓝欢、刘国顺根据时代特征、社会变迁及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变,探讨了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与形成动因,并深入剖析了人才的内涵及其价值观的演进,探究出人才选用及人才标准的创新与发展,以总结出人才工作的重要经验[5]。同样,黎明辉也对党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历史梳理,分析了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启示,为今后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6]。尹勇立足新时代,重点分析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内涵、发展思路及时代成效,并深入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7]。薄贵利、刘国福也以新时代为背景,探究了人才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与新措施,以深入剖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运行过程及总体架构[8]。汪怿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所面对的格局、变局、布局进行探讨,深入阐释了人才强国战略在新趋势、新变局下的新布局,突出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性特征[9]。国外学界对人才工作的研究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主要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科技人才跨国迁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对人才概念的研究看,布林利·托马斯(Brinley Thomas)对人才的解读以“专业技术人士”和“技术人员”为主[10]。从对人才策略的研究看,人力资本理论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将人力资本的形成归纳为教育、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等,并认为要解决人才问题,需要从人力资本着手[11]。布莱恩·贝克尔、马克·休斯里德、理查德·贝蒂认为要以人才的战略性贡献制定人才计划的新观点[12]。

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均未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与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相联系,难以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的系统性与创新性,且未明确这些成果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怎样的启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需要把党的人才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去谋划和推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鉴于此,有必要在梳理百年来党的人才工作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对其重要举措、鲜明特色及当代启示进行归纳总结,为早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历史沿革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党的人才工作在各个时期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时制宜采用各项有力举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行、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丰富发展,最终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跨越,党的人才工作都体现出其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并在人才选任、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培养、选拔大批人才。

(一)初步探索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初步探索期。为有力打击帝国主义及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扩大革命队伍的规模及影响力,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政治工作人才为主的革命所需的军事、技术、宣传、经济、卫生、文化等各类人才。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拓宽了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13]的人才培养组织原则及提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党中央通过创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以政治工作人才为主的革命所需的各类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依靠并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4]这表明农民是中国革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在革命进程中,党中央带头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为革命的顺利推进培养了大批包括军事、医疗、技术在内的各类人才,并不断强化人才的思想意识,为革命队伍的壮大筑牢思想高墙。从人才培养组织看,党中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明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也为培养革命所需的各类人才提供了组织保障。大革命的失败让党中央意识到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古田会议上,党中央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人才培养组织原则,这不仅提升了红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也从组织上明确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一步规范了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从人才选拔标准看,党中央为革命队伍质量的提升明确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1937年到1938年,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人才选拔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标准,并体现出党的人才工作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二)曲折前进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曲折前进期。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并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一批真正能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15],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各行各业的需要。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运用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发展氛围,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选拔标准。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1951年,北京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并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也强化了人才素质。从人才发展核心看,党中央为人才发展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6]的良好氛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逐渐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提上日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不仅为国内的人才培养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也吸引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截至1965年底,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已达到245.8万人,为国防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17]。从人才选拔理念看,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又红又专”[18]的人才选拔标准,以实现人才“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19]。

(三)丰富发展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丰富发展期。为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解放民众长期被束缚的思想,以培养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围绕这一主题,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发展方针及“以人为本”的人才选拔理念。

从人才培养战略看,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20]战略。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出现了新高潮,科学技术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得到了广泛关注。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培养现代科学文化人才提供了制度支撑,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邓小平同志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教育部也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达到1.2亿人[21]。从人才发展方针看,党中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才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从2000年中央提出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到2002年首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3],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遵循。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而人则成了最先进的生产力。”[24]只有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才。从人才选拔理念看,党中央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人才观的关键。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其核心是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25]。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也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

(四)历史跨越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我国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这一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这一主题,党中央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选拔理念。

党管人才的核心是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只有明确了“党管人才”[27],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才工作建设。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所需提供了技术支撑。从人才发展核心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教育—科技—人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人才工作与教育、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人才工作中的“八个坚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明确了要求[28]。从人才选拔理念看,党中央确立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为了吸纳更多人才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