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逻辑理路、现实梗阻与基本途径

作者: 韩娇柔

摘 要: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阶形态和终极目标。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蕴含新动能、呈现新业态的绿色生产力,有助于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提升生态治理效率、带动生活方式转变、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从逻辑理路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最新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绿色发展的全新探索,也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当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仍因生态技术创新滞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乏力、绿色消费体系不健全、社会治理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而面临梗阻。因此,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产业优化、消费变革、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勾勒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的美丽中国图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23CKS047)。

[中图分类号] F124;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06-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1

美丽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中首次提及“美丽中国”的概念[1];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发展战略[2];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3];2020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五大评估指标: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4];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5]。美丽中国是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相统一的美好愿景[6],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转变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的全面优化。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紧张的资源能源约束、有限的环境容量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引下提出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7]。高品质生态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新质生产力以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质,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彰显出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逻辑,并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从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一、文献综述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其对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巨大贡献,成为学者们积极热议的对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发挥新质生产力最大价值的实践路径。代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等内容进行诠释,指出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邓玲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人才引领、科技驱动、产业赋能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的新生产力观[8]。万长松、徐志源等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而不是资本驱动[9]。李政、崔慧永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生产力要素不断提升而形成的先进的生产力形式[10]。刘冬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11]。其二,从发展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更是生产力结构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例如,文丰安、肖华健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更可持续等特征[12]。李晓华认为,在高新技术产业变革下,新质生产力表现出了数字化和绿色化的特点[13]。杜传忠、疏爽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有创新性、渗透性、提质性、动态性和融合性的特征[14]。其三,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来看,尽管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周文提出,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从而推动产业绿色升级[15]。曾立、谢俊鹏认为,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升,但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的“西强东弱”的国际局势仍然存在,制约了中国的创新发展[16]。姚树洁、张小倩提出,与全球主要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产业升级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17]。这些困境提示我们,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其四,面对当前社会发展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例如,张夏恒、肖林认为,要实现数字系统的智能运行,赋能新型生产模式,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涌现[18]。梁圣蓉、罗良文提出,要以科技创新、释放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9]。除此之外,刘文祥、赵庆寺还提出要实现现实性的力量,就要将知识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培养高素质人才[2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传统生产力逐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当前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在背景、概念、特征以及路径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不足,需进一步深化;二是对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的探索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三是对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其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研究还有待加强。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传统生产力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和规模效应,通过大量消耗资源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调可持续性和生态文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为此,本研究将围绕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的特征,对如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展开探析,为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内涵和特征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科技创新,核心在于实现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21]。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进步促进生产过程的低碳化、绿色化和效能化,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态治理效率,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22],其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变化的。从时间维度来看,生产力可区分为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人们在利用、改造甚至保护自然中表现出的能力——生产力——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物质生产能力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飞跃,形成了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要标志的机械化、电气化传统生产力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以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为代价的外延式经济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精尖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效能化,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点在于“新”和“质”。“新”指的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治理,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尤其是以前沿技术的创新催生新动能、新结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升级。“质”指的是高质量、高质效,强调通过低碳化技术创新改变传统资源利用格局,形成优质高效多层次的现代化供给体系,为“双碳”承诺、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相统一的新型生产力,彰显了其以创新为内源动力和以促进经济高质健康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的根本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新”与“质”的要点,在以“新”促“质”、以“质”强“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经济新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碧水、蓝天、净土的美丽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饱含生态禀赋的生产力模式,具有高科技赋能、高效能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表征,具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新质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模式的进阶化创新,即不以简单的数字增长来定义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承载度的范式下生产力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4]。这鲜明地阐释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一,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构筑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25]。通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带动企业固牢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绿色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动能,打造资源高效利用、低碳排放、环境友好的产业新格局。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生态环境科技、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有机会获得较大发展。企业将围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利用等过程逐步实现产业生命周期绿色闭合循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营造最广泛的客观环境基础。

其二,新质生产力提升生态治理效率,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绿色动力。美丽中国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加坚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这是经济社会所揭示的生态整体性规律中人与自然有机互动的进步性认识,进而逐步突破现代化进程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方面的主客观二分机械论。客观自然的有限承载性和人类活动的无序扩张性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美丽中国建设在强调经济业态变革的同时,还需关注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智慧环保网络能为污染问题的解决和预防、环保执法效率的提升和环境风险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通过绿色技术的发展和绿色创新体系的完善,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效率,推动形成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其三,新质生产力带动生活方式转变,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社会基础。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发展方式变革,还需要社会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如此方能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最广阔的社会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革新,也是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生态理念有利于宣扬和普及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节约、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环保共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保护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社会氛围,提升民众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和追求,从而加深社会整体生态保护参与度,助推美丽中国的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