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昊东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生产力、人才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的多元呈现,已然蕴含着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出现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乡村人才支撑存在短板、乡村文化发展缺少活力、乡村生态振兴再遇难题、乡村组织作用仍需加强等现实问题,需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以科技创新助乡村振兴“产业之旺”、以数字驱动解乡村振兴“人才之渴”、以时代传承筑乡村振兴“文化之魂”、以绿色发展享乡村振兴“生态之美”、以智慧治理凝乡村振兴“组织之核”。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优秀乡土德育文化推进重庆乡村振兴研究”(2021NDQN08)。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21-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三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随着“三农”重心的转移,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分6个方面,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目标,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并明确指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1]。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领域在乡村,最大潜力也在乡村,决不能让城市与乡村渐行渐远,这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强大潜能和强劲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就具有了重大现实意义和广阔研究前景。
一、学界研究述评
当前,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在经过了内涵[2]、特质[3]、基本逻辑[4]等“是什么”的研究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是什么”和“怎么做”互动推进的新阶段。具体来讲,其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拓展。如,朱迪、叶林祥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作了分析[5];孟捷、韩文龙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社会经济内涵[6];罗铭杰认为新质生产力“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内涵”[7]。其二,怎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如,程恩富、陈健提出要“加大顶层布局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宏观指导”[8];刘友金、冀有幸认为“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新赛道”[9];王文泽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10]。其三,怎么运用新质生产力。如,文丰安、肖华健认为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更高水平的跃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11];邓云、逄卉一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路径依赖和实践支持”[12];燕连福、牛刚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基点、本质要求、目标指向方面具有逻辑共契性”[13]。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有了一定积累,如,王静华、刘人境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驱动力”[14];乌·吴云、朱红艳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多重实施路径”[15];刘上上、张英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框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16]。
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学界研究热点,其相关成果的深度和广度正在逐步扩展,而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大原创性成果”[17],对新质生产力开展经济学之外的跨学科及交叉领域研究意义重大。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而现有成果虽然在整体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或深或浅都有涉及,但系统性还有所不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此,有必要从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入手,分析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一系列现实挑战,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框架,尝试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和新动力。无论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还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都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而这份力量何以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对内在的作用机理上加以分析。
(一)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8]。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体现为利用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等新型生产力要素,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其一,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无人驾驶、精准作业、远程监控等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使用,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精准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其二,产业链延伸与融合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质”的提高,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开发绿色食品、打造低碳生态旅游等),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其三,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能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缩短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依托技术支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驱动: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新质生产力是人才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19]。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20]。其一,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有技术背景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还能提升乡村人才的整体技术水平。其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如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可以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其三,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发展。通过鼓励乡村人才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等活动,激发广大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文化传承: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新质生产力是文化生产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21]。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显著特点的先进生产力,在其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将为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其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更好地记录、整理和传播乡村文化,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尊重。其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等,也包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字文化产品、在线文化服务等)。其三,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复兴,也是经济层面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文化资源与经济活动的结合,比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等,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2]。乡村生态振兴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可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整个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农业设备、生物技术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平衡(如智能农业系统可以通过精准施肥和灌溉,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其二,新质生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乡村地区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绿色种植、可持续林业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如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项目,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其三,新质生产力强调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实现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治理变革: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化为重要特征、加快数字赋能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为乡村基层组织赋能,推动“乡村数字治理模式的转变”[23],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完善基层网络化治理体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其一,以数字化为手段,能够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完善党建全面引领的乡村治理格局。其二,新质生产力能够进一步完善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组织生活情况,为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数据参考。其三,新质生产力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的直接体现是广大村民的反馈。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的普及能够方便广大村民办事,增强群众满意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真正实现乡村治理变革。
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24]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引发了城乡关系变化和乡村社会转型,并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这些挑战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尤其要将之放置于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中加以分析研究,进而在推动先进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技术和创新能力有限、政策支持和落实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使得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其一,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部分乡村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初级产品的供应,缺乏后续的加工、包装、品牌化等环节,许多农产品往往未经深加工就直接出售,附加值较低。部分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且往往只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能力和综合利用副产品的技术。部分乡村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但服务业态发展不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同质化严重。同时,部分乡村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作不够,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其二,技术和创新能力有限。许多乡村产业还比较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自动化生产等方面。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足(如缺乏精确的播种、施肥、灌溉等操作),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地、水资源等管理粗放,无法实现高效利用。部分乡村产业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品牌意识薄弱,销售渠道单一,难以扩大市场份额。其三,政策支持和落实不到位。事实上,近年来党中央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创新创业等,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涉及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乡村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是,部分乡村及村民个人对国家政策的内容、申请条件和流程还不够了解。政策执行中存在部分资金到位率不高或者审批漫长的情况,个别乡村还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