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

作者: 胡子祥 冷书恒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孕育形成于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基本内涵包括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自信自立的精神底气、守正创新的思维方法、锐意进取的行动自觉和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迈步新征程,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为培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特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明确目标导向、基本价值遵循和良好国际环境。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特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 D61;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0-0006-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1]14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1]13。这既是守正不移,又是拓新共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深入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1]14,将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培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可以为更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特质的基本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孕育形成于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显著精神标识。其基本内涵包括: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自信自立的精神底气、守正创新的思维方法、锐意进取的行动自觉和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一)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

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所形塑的根本价值观和行动准则,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的价值遵循。“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聚焦人民急难愁盼的重点领域推进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教育改革上,实施“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教育差距;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以集采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让普通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健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就业领域改革上,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使人人都有通过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住房制度改革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3]40,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中低收入者住有所居;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全面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老百姓享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一系列民心所急、民生所向的改革举措,突出了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使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实践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自信自立的精神底气

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我们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保持清晰思路和坚定决心,依靠党和人民自身的力量推动改革。在经济建设上,为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格局的概念,在疫情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下,实现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正增长,让种种唱衰中国经济的版本不攻自破。在科技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基础技术领域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诸多进展,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履铿锵。在文化建设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将文化自信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化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跨军地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人民军队在改革强军中迈进新时代。自信自立的精神,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也是奋进新征程、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守正创新的思维方法

守正为体,创新为用。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特质,它要求我们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改革创新,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方向和道路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性问题。”[6]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便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3]66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层次,进行何种改革、采取何种方式改革或改革进展到何种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变,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变。新时代十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7],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时代得以充分彰显。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法论和开放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突出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共计72次①,系统谋划、整体落实,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改革合力。我们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改革全面展开、多点突破,正逐步向更深层次迈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系统、整体、协同推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守正创新的精神是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强大精神支撑。

(四)锐意进取的行动自觉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锐意进取的精神,从“扩大进口规模”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上海自贸区到海南自由贸易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取得巨大成功,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锐意进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髓要义和行动自觉。其一,锐意进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②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勾勒出更为清晰的顶层设计、进行了进一步谋划部署,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3,这些都是以锐意进取精神对待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生动体现。其二,锐意进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3]22为此,我们始终坚信改革关头勇者胜,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下手,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10多年的时间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例如: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聚焦难改的农村土地制度,通过实行“三权分置”,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措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其三,锐意进取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还强调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破除束缚改革创新的陈旧观念,摧毁不合时宜的思想桎梏,“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定抓好改革落实”[8]163。坚持锐意进取的精神是谋划改革发展、破除体制机制桎梏、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仅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还胸怀着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梦想。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中国始终倡导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9]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到“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再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积极拥护者、重要推动者。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普世价值”,以“全球伙伴关系”代替“小圈子”思维,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我们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10]新时代的中国始终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从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到积极参与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从跨境经济合作区到各类产业园区,中国实施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打造了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此外,我们还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既推动了国内体制机制改革,也为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建构作出中国“制度贡献”,促进了国内外经贸制度的融合。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在新时代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精神特质的价值意蕴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1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必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精神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蕴含着守正创新、自信自立等丰富内容,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勇气底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改革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整体协同的制度体系,主动应对国家治理的风险挑战、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则倡导守正创新,鼓励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其间包含着对旧体制的批判精神和对新体制的探索精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着精神动力。其二,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信自觉。通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加科学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更加行之有效。但是,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弘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什么样的改革条件和改革难度,都应该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定能提高,坚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

(二)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精神指引

弘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和精神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随着人民需要层次的不断提升,解决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侧重、路径、体制机制等也将发生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一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凸显“为了谁”的价值目标,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基石。二是以自信自立为精神底气,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进,以“四个自信”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注入强劲动力。三是以守正创新为思想遵循,既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又要通过改革创新,全方位补足短板,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四是以锐意进取为行为自觉,直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瞄准方向、勇于探索、破解矛盾,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五是以胸怀天下为格局视野,把解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联系起来,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联系起来,以开放引领发展,以合作共赢未来。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特质,不仅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精神动力,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精神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