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现实挑战及完善对策研究

作者: 郑鹏 尤春艳 李峰

编者按:金融是创新活跃的行业,金融创新能力是金融强国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并强调:“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本刊继续开设“金融创新”专题,邀约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郑鹏博士生团队、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王惠庆副教授团队,关于“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现实挑战及完善对策研究”“国企双重目标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提升”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强调“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度一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阐明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金融供给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有效需求仍需进一步激发和金融制度建设需要兼顾刚性与弹性。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即在金融供给端优化金融服务,提高市场效率;在金融需求端,推动风险分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制度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金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2-0036-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2.003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只有深刻理解生产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围绕科技创新和振兴东北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1],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强调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以顺应时代之变,呼应时代之需[2]。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提出要健全宏观金融治理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3]。由此可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度一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从时代来看,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推动力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要产业载体,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

随着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步发展了对新质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发展路径[4-7]等方面的探索。第一,从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新质”和“生产力”两个概念组成。所谓“新质”,是指与“旧质”相对应,体现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质态规定的更新,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态势。“新质”与“生产力”二者的概念合成,从字面意义上看,意指新兴的、升级的、先进的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总体水平实现突破跃升的全新状态[8]。在要素层面,内涵首先体现在高素质劳动者上,这些劳动者不仅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级劳动技能,还拥有深厚的科学知识,成为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和新动能的核心载体。其次,新介质劳动资料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改良和升级,具备绿色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特性,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科技创新扩展了人类的实践触角和生存空间,使得更多物质成为劳动对象,伴随着海量数据的生成和涌现,劳动对象的类别和形式也日益丰富。依据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飞跃,而且包含着人们精神财富创造能力的飞跃;它不仅体现人们控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跃升,而且体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和实现程度的跃升。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改造自然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的多维度突破跃升[4]。第二,从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化、数字化、绿色化特点[9]。从创新性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不断推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革,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全面跃升;从数字化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数字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绿色化看,通过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致力于降低环境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之相关,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学术界展开关于金融与新质生产力二者关系之间的讨论,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研究。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谭志雄等指出,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10]。黄丹荔等进一步探讨了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路径,指出数据作为一种新的金融生产要素,能够有效促进传统金融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完善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平台支持,强调金融创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与之相关,褚海玉研究了科技金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指出科技金融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桥梁,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也有重要作用[12]。

二是关于金融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路径构建。金融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路径构建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张壹帆等研究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模式,提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13]。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廖恒和邱志刚强调,通过调整、优化金融政策,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进一步实现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14]。吴蔚指出,打通“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痛点和难点,需要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金融、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15]。

目前,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丰富。然而,从金融视角探究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少,本文尝试填补这一空白,探究现阶段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并提出相对应对策,以期为政策决策者提供依据。

二、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等领域都离不开金融的深度支持,金融能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从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两个维度,阐述金融在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学理支撑。

(一)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不可忽视。金融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提供者,更是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与技术进步的支持,金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演变催生新质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包含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与之对应,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与新型劳动对象等要素供给。首先,新型劳动者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他们具备更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要求的技术和技能,同时兼顾生产的效益与质量。金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供政策性金融、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培植初创企业等方式,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推动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其次,新型劳动资料主要为“高端、精细、尖端”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供给体系中的不匹配、不安全和质量不高等问题。金融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以及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投资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完成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劳动资料的现代化和高效化。风险投资和科技贷款等金融工具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最后,新型劳动对象包括物质形态对象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对象,不仅仅是传统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还涵盖了现代技术和数字资源。金融通过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这些新型劳动对象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可以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初步框架[16]。Yi=Ai·(HiLi)α·K。其中Yi代表经济产出;Ai代表总体技术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Hi代表劳动力素质,Li代表劳动力数量;Ki代表资本投入量;α和β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是对产出的贡献率。在HiLi短期供给量和产出弹性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需要提升Ai和Ki来促进Yi的增长。相似地,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金融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提供资本和分散风险,金融市场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推动经济增长。同样,熊彼特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指出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产业转型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依靠技术革命性突破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从而提升要素组合效率,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增量。同时,技术对其他要素的组合具有催化作用,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重新组合,并发挥乘数效应。首先,金融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升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其次,金融通过支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推动网络化进程,增强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智能化赋予机器、设备和系统自主决策和学习的能力,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发展。金融支持智能化项目的融资需求,促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最后,金融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因此,通过金融的赋能,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得到优化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得以实现,最终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