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发展、经验总结和推进路径

作者: 李钰

摘 要:美好生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表征,是人类最永恒的总体目标。探寻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谱写了壮美画卷。在实践中取得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相关实践,仍要做到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顶层设计,坚持把个体美好生活愿望与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指引,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明确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推进路径,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异化劳动;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12-0070-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12.005

美好生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表征,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最永恒的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论证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旨归,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并指出了通过劳动解放来积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唯物史观角度,马克思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等综合统一体,作为现实的人必然存在自然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追求美好生活是一个从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动态发展历程。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构成个人的美好生活观。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因历史条件、自然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有着独特的美好生活观念,包含着:精神安宁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快乐最大化的生活,安贫乐道的生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活[1-6]等等。以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推动实现美好生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极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坚持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同当代中国实践相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扎实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现实指引。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指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和艰苦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视角,人的需要经历了“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转变。基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内涵丰富发展和伟大实践,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归纳、阐释和总结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强化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理念支撑、价值引领、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推进路径,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意蕴,也更好发挥其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而引导人们奋发进取、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一、研究述评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提出“美好生活”的确定性概念,但马克思众多经典文献均内含着“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等重大主题。不可否认,搭建人类美好生活的“理论大厦”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这一主题贯穿了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始终。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超历史性”的构想中阐述道:“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8]充分展示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类“美好生活”全新社会形态的决心与愿望。学界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广视角、深层次、多维度和宽领域来研究阐释。对学界相关研究整理如下:

其一,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构成要素研究。张懿从马克思生命观的视域来探析“美好生活”三重维度:从内涵维度上,“美好生活”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客观维度上,“美好生活”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从践行维度上,应和谐地处理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自身这三对矛盾,从而实现“美好生活”[9]。刘洋、穆艳杰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视角解释其含义,认为美好生活是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所拥有的自由[10]。刘雨亭从劳动解放理论的角度讨论“美好生活”,认为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规律的论述[11]。于春玲、曾孟以马克思经典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视角,认为马克思从客观现实出发初步构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慰藉[12]。

其二,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内涵阐释。李铭、汤书昆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3]。马俊峰指出,马克思认为的美好生活就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感觉和知觉感受到的快乐和愉悦,它不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性活动;人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存在于真正的共同体之中,即共产主义[14]。杨丽京、林密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美好生活,并非只是人们脑中的唤醒,而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15]。朱旭认为,全体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和享用主体;高水平的生产力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前进动力;公平正义是“美好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为“美好生活”得以存续提供保障;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样态[16]。杨仁忠、李宗省认为,“美好生活”是不断实现的生活目标,是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17]。

其三,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学界在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内涵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阐释马克思美好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曲轩认为,美好生活囊括个人与共同体、物质与精神都达到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18]。周锦章认为,个体、国家、民族和社会等共同体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才是美好生活的真正诉求[19]。周梅玲认为,“美好生活”是指现实的人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社会交往普遍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自由时间进行自觉劳动,以实现个性的丰富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状态[20]。王鹏、彭宇认为,当每个个体都积极努力构建“真正共同体”,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实现[21]。尚娜娜认为,美好生活致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病灶的批判与超越[22]。宁琳琳认为,促进物质需要满足进路由物质依赖走向绿色重塑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要件,代表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23]。

其四,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化研究。袁富民认为,美好生活的中国化需要有三重维度,即生产性维度、人民性维度、历史性维度[24]。周锦章认为,构建“中国式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同时要聚焦现实情况[19]。项久雨认为新时代美好生活以主体、矛盾、劳动为主题[25]。陈进华从公共服务角度,认为应遵循高质量公共服务与高效能公共治理双向奔赴的原则,助推建设最大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公共服务事业[26]。王冬冬从构建生活型社会出发,认为城市建设实践要正视并重估人的生活资本,以人为中心、以生活为目的,确认幸福生活的多元化内容[27]。王晓莉从学校学生德育角度出发,认为美好生活的道德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内在地要求着实践智慧的生成和丰富。学校德育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为调整方向,以此涵养学生的伦理实践智慧,助力夯实人民幸福之本[28]。

此前,国内学者们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幸福”这一主题,对“美好生活”系统性、深层次、多维度、时代性的研究相对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9]4之后,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步跟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后,国内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研究体现出空前热情,研究成果激增。而国外学者研究“Happiness”这一主题较多,以“Good life”为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较分散。基于对上述学界研究成果分析得知,国内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日渐丰富,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和成效、发展进路方面的系列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故本文拟以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以及发展进路为研究主题,尝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推动了哪些伟大实践、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以及未来从哪些方面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二、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以及重要意蕴,对于新征程上扎实推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其美好生活科学内涵立足于人本身,立足于此岸世界的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人。在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发展中,美好生活就体现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实践奋斗目标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形成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内涵。

(一)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科学内涵

从词源角度看,“美好生活”是一个概念集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一词,出自《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30]先哲阐释了“美好”的人或事物让人身心舒畅、见之则喜。“生活”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31]其含义丰富,泛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虽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在内涵、特征存在特殊性差异,但两者关于“美好生活”的相关思想都内在蕴含着既包括对“美好”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生活”的时代实践和现实实践。因此,要深刻把握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科学内涵,以深刻把握两者辩证结合的重要意蕴。

其一,马克思认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构成了人的需要结构,且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人的需求层次。“美好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或事物的不可分离的属性,同时,生活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与实现美好生活相对比,一般的物质需要只是最基本的,物质财富的充分保障和富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美好生活还必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让人们不能仅仅把追求丰裕物质生活当作人生的目的,从而陷入拜物教的泥淖。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的完满状态是人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把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体现分配正义中达至美好生活。

其二,马克思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是消灭异化劳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异化劳动,认为只要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存在,异化劳动就必然存在,人的自我异化也必然存在。在异化劳动背景下,无论是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还是作为被剥削者的劳动工人,都无法实现美好生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消灭了劳动异化和其他一切领域的异化,使人在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中全面地占有人的类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美好生活[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