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党本领”的演进形态与时代启示
作者: 杨彬彬摘 要:政党本领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为百年大党的主体要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然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成功要素。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自觉的经验总结和概念话语的提炼概括,不仅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本领概念和丰富的政治意蕴,而且在形成本领意识和本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了本领总结与本领扬弃,从而建构起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本领表达话语体系。政党本领的演进,在主体方面体现了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在环境方面体现了图景变迁的历史逻辑,在表达方面体现了话语革新的呈现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在政党本领概念生成史中强化本领意识,在政党本领内涵演化史中建构本领话语,在政党本领本体发展史中健全本领体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本领;政党能力;本领体系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百年来党的建设话语演进的历史逻辑研究”(21KDC015);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一般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研究”(YB202161)。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3-000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3.00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百年大党和长期执政党,也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增强政党本领的主体自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自身本领的锻造、提升与发展。政党本领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为百年大党的主体要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然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成功要素。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自觉的经验总结和概念话语的提炼概括,不仅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本领概念和丰富的政治意蕴,而且在形成本领意识和本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了本领总结与本领扬弃,从而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本领表达话语体系。新时代面对形势变化、任务转变、矛盾转化,中国共产党十分警惕“本领恐慌”[1]402问题,高度重视本领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通过对政党本领演进的历史梳理和经验总结,有助于深刻把握政党本领生成、转变的基本逻辑、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从而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危机与挑战。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本领”的内涵考察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自我革命和领导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围绕着“本领”及相关概念“能力”“水平”“优势”“法宝”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话语、表述,这些表达方式体现了政党实践的阶段性和历史性,体现了思想认识的接续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话语表达的多样性和融通性。通过分析党的政党本领意识的生成过程和本领话语表达的演进特点,有助于深入剖析党对自身本领进行总结和扬弃的过程与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概念”与“本领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领具有不同的存在类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不断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锻造了强大的政党本领,从而确保了党在极端困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毅然奋起[2],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乃至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总结,党的政党本领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作用形式与话语特点,基于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从阶段性历史主流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革命本领、改造本领、建设本领、改革本领、治理本领等,这些本领不是简单的时间区隔化的划分,而是在同一时间范畴内存在共存性和交融性。二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党的整体形态的本领、党的各级组织的本领、党员干部的本领,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国家社会全面领导党、马克思主义长期执政党,其整体形态的本领是通过党的各级各类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本领展现出来的。三是从本领指向对象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乃至参与全球治理的本领,这与党的本领的作用范围密切相关。四是从政治沟通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处理党政关系、党际关系、党群关系、党社关系等的本领,这是基于党所处理的社会政治关系作出的划分。五是从执政形态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执政本领,与之相对应的是党关于事业布局认识的演进。六是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保持政治定力、把握辩证逻辑等本领,表现为党的执政和领导方法论。七是从认知关系的视角来看,政党本领可以划分为政党认知本领、实践本领、表达本领等,反映了政党本领在实践、认识、话语之间的存在与转化。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领具有多样的表达方式。本领作为一种主体条件和心理特质,反映的是主体在活动认知、实践、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领是指党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定主体,在进行自我革命、领导社会革命等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主体能力、内在品质、优良传统、独特优势等。基于本领表现的多样性,本领描述和阐释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领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复合体现,既体现在精神、价值、文化维度上的软力量,也体现在组织、动员、执行层面上的硬实力[3],体现了共产党作为先进性政党的内在特质。纵观政党诞生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不是经由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实现的, 也没有哪一个缺乏自身能力建设自觉的政党能够逃脱走向衰败的历史命运[4]。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政党本领与党的传统、作风、能力、水平、优势、法宝、惯例之间存在着密切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四自能力”“八个本领”“四大能力”“七种能力”“三个务必”等本领表述。尽管在话语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但都反映了党长期积淀而成的某些本领,反映了党对自身经验空间和应然空间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方式。本领概念更加体现出现实性、实然性,而能力等概念更加倾向于可能性、应然性。在此采用“政党本领”的表述旨在将其视为一种“复合单数”[5]概念,用以阐释党的能力、传统、价值、优势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意识”与“本领表达”
具备本领意识是进行“本领提炼”和“本领表达”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本领锻造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本领阐述,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化政治表达、概念型学术表达、凝练式口号表达。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既保持着增强政党本领的自觉,也保持着总结政党本领的自觉,体现了鲜明的本领意识。党的本领表达体现了鲜明的历时性特点,基于政党本领表述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革命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中提炼本领话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党本领的表达体现了鲜明革命性、阶段总结性和长期指导性,特别是强调本领的“斗争性”。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从总结18年革命斗争经验层面提出了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革命制胜的“三大法宝”[6],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对政党本领的总括。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从总结党在领导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过程中的经验的角度,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传统”[7]。并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两大优良作风”[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标志,实质上对党提出了形成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科学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本领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锻造政党本领。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党提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党本领话语。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基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9]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恢复和发展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而且高度重视干部培养,提出实现干部的“四化”,以满足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政党本领表述呈现具体化特点,比如提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10]1833“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10]1919“为人民服务的本领”[10]1920等。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由于世情、国情、党情转变而产生的“四大挑战”和“四种危险”,党进行了自身本领的新阐释,并形成了新的概括方式。尤其是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能力不足的危险”[11]438,2012年1月9日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首次提出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11]806的“四自能力”,并将这种特定表达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普遍化的政党本领表达方式。
在完善本领体系中体现顶层设计取向。进入新时代以来,政党本领表述呈现新特点,尤其是在内涵上得到了丰富与扩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的整体本领层面提出了“四种能力”,即“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2]16,并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必须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12]68-69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基于我们面对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提出了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要求,并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即“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13]。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创新性地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14]等要求。这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党对本领体系的系统建构和科学谋划。
(三)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总结”与“本领扬弃”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政党本领阐述了一系列的论断和命题,形成了阐释政党本领的特有话语体系。党在阐述自我定位和现实能力时,提出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15]的命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性、使命性;在强调党群关系重要性时,提出了“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1]28的论断,突出了群众之于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在强调通过学习增强本领时,提出了“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15]的观点,展现了党员干部与党的肌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分析本领需求与本领供给关系时,提出了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1]404问题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政党自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从完善国家制度体系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维度,高度肯定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显著优势,将党的领导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展现了政党本领在整个政治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本领话语、命题、论断与观点等,都是党自身本领所蕴含的力量、价值、精神展现进而转化为认识的结果。从概念提炼和话语生成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阐释本领总结和本领扬弃成果的有效工具。
中国共产党注重在本领总结中继承本领,在本领扬弃中发展本领。一是从政党本领的总结方式来看。纵观党的政党本领总结史,可以发现,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工作会议、座谈会以及领导人著述等方式进行本领总结的传统,这种总结经验和本领提炼的方式与惯例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深化发展而展现出新的特点。二是从政党本领的表述特点来看。政党本领具有历时性本领和阶段性本领之别,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不仅扬弃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生成和运用的但不适应当下时代发展需要的具体本领,而且注重实现具体的历史的本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原则的传承与转化,既实现了党的优良传统、独特优势、宝贵品质、精神价值的传承,又与阶段性的历史任务相结合生成了具体的现实的政党本领,推动了党的政治目标的达成和发展战略的推进。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本领”的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