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

作者: 蒋英州 王创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殷切期盼。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人民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地位,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现实来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全方面回应,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凝聚人民的利益共识、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也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人民视角出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及其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世界人民;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立意;价值旨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1)。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4-0005-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4.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1]53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世界人民呼吁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各国也在寻求新的国际规则。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复杂困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以国家视角为主,一是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赢之道”[3];二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新行为准则,通过深化国家间的共同体权利和共同体义务,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4];三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间利益协调的方式,本质上是为了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5]。这些观点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还需要从人民利益的视角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建构。因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414是当前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世界人民面临的问题,而对世界之问的回答本质上是对在当前世界历史进程中如何实现、维护和发展世界人民利益的回应。从人民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以往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更能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实现世界人民利益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利益需要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1]414。一方面,全球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相互促进,使世界物质文化整体水平极大提升,各国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新变化,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激增又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经历过战争和动乱摧残的世界人民渴望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希望各国能携手创造和平的世界秩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南北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局部战争和冲突频发,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影响着国际秩序,恐怖主义、难民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渐增压,世界人民的生存、发展权益处在复杂的威胁之中。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渴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对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精神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摧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据不完全估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就高达5 500万,而受伤人数是死亡人数的三倍之多[6]。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创伤。除直接战争损失外,世界大战前后往往伴随着经济危机、政权动荡、瘟疫流行等重大问题,加重各国人民的负担,使世界大战的影响长期蔓延。美苏冷战期间,尽管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对抗,但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时间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各国社会资源大量向军事领域倾斜,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对战后世界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阻碍。免于战争、缔结和平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之后世界人民最迫切、最深层的愿望。

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获得了总体上的和平环境,但威胁人民切身利益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态势。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战争的影响中。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甚至取代以军事对抗为特征的传统安全,成为威胁人类安全与福祉的首要因素[7]。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关系其他国家人民利益甚至整个人类利益的实现。世界人民面临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某一国的能力范畴,国家间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的惨痛与和平的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和平愿望出发,反思国际冲突爆发的根源,致力于消除以往世界体系的弊端,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世界人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人类文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极大改善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迭代缩短了人民出行的相对距离,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的出现使得远距离实时视频通信成为现实。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世界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登上了新台阶。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幅发展使得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以此催生了新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承担着进一步推进全球化进程和改变世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任。

但一些国家为了保持技术霸权优势,通过封锁、压制等手段限制国际技术交往和他国技术发展,将科学技术领域变为国际战略竞争的主战场,“使得技术外交在帮助人类实现共同价值和抵御共同风险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9]。这也反映出冷战后对抗思维和霸权逻辑的延续,给世界人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造成了严重阻碍。人类的科技发展史表明,技术往来和合作是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更加开放且公平的国际合作中进一步实现。“资本的全球化正在向以人为本、以人类为本的全球化转型。”[10]12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人民越来越关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未来。世界人民展现出了对更高水平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利益需求,呼吁各国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顺应当前全球化的和平发展趋势,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和睦共处中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从利益竞争转移到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上,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了西方长期遵循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论”造成的利益冲突思维困境[11]。各国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一起为实现人民利益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期盼

人民对和平世界有着共同的期盼,对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憧憬,但当前世界体系中的共同治理困境和共同风险应对机制缺失使其难以满足世界人民的利益需求。“世界体系必须面对的基本政治问题是,如何调和坚持实施人民主权概念、推行常态变革的人的要求与各国和整个世界中权贵们维持自身权力以确保他们拥有无限制资本积累能力的愿望。”[12]尽管大多数西方国家宣称“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但在资本逻辑下人民的主体性往往被异化或忽视。“资本逻辑内在的极端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不合理的人民主体性方式,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际危机以及自我发展危机中,进而从整体上成为引致全球危机的导火索。”[13]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政治权力与人民利益相悖的困境,造成了政治现实与政治价值的错位。

这种困境和错位,在当前世界体系的机制中有以下表现:一是以国家为单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念不能适应当前世界发展,忽略贫弱国家的国家利益及其人民利益,也忽略本国人民利益;二是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于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使国际行为难以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服务;三是国际交往缺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共同行动的支撑,导致国际关系缺乏一致的价值认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画出人类文明的最大同心圆,“探索建立以人为单元的全球秩序”[10]14。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实现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协调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人民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映了当前世界人民对实现共同利益的吁求,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对实现共同利益的核心机制的探索。“共同体有助于满足人类对于归属感以及合群特性的深层需求”“是事关人类幸福的一个必备条件”[14]。民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人民利益的整合和表达,使得人民利益的实现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人民的利益也可能被资本主义“剥削为代价的”“利益联合体”所掩盖或者忽视[15]。因而,世界人民在呼唤超越国家利益局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有效弥合现实政治与人民利益的错位,继续使人民利益需求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二、人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世界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人民的发展为前提。人民作为最广大的个体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主体,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发挥其主体力量。确立人民的主体性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和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践范围扩大到全人类,号召现代政治回归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回到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正道上。

(一)人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主体

人民是人类在政治意义上的概括。在政治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就是构建以世界人民为主体的共同体,因此,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6]人民通过实践创造人类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决定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世界人民是最广泛和最根本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的构成主体,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首先,人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17]524现实中的人,是处在具体实践中的世界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通过具体实践形成的真实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归根到底产生于人民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实践之中,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表达出的对人类未来发展憧憬的理论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其构建过程也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实践过程,“无论是主体性原则的确证还是人类共同体的探构,其起源和主旨皆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由此所诉诸的人道主义具体而普遍的践行”[18]。

其次,人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主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7]523-524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的关系,国家间关系是人民利益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人与人普遍且客观的联系的体现,也是对人与人关系模式的发展。倡导各国家、政党、国际组织间建立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建设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以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保障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世界人民建立良好互信的关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最终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