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论析:命题、建构、特征

作者: 范春英 孙秀民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与长期执政领导地位促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中国共产党以其政党自觉主动建构起系统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体建构之主体、属性、方案、途径;保障机制之动力保障、程序保障、文化支撑;风险防御机制之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核心,以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现代化道路为剖析对象,进行本体性研究,可发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层逻辑与鲜明特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建构;特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共党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ADJ003);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课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嵌入式党建问题研究”(20CDCJ10)。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00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1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时代课题,面对系列现代化挑战,“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2]。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首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核心,以其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分析对象,进行理论探源、本体阐释、回归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前置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的生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既缘起于其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和使命,又是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现代化叙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场

马克思对现代化进行了多维度辩证分析。生产力维度,“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05。但同时,“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3]406,继而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大论断;社会关系维度,“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3]403,但同时,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403;人的解放维度,现代化社会使人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4]52,但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871,是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没有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国际关系维度,“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404,将世界联合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405,造成了国际关系的不平等。马克思对现代化的辩证分析和深刻揭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观的本源性底色。

现代化不可回避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纵然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3]406,并孕育出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现代化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端和宿命,但马克思没有否定现代化的客观性,他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一方面,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404,所有国家都被卷入现代化生产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难以逃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未来新社会的创建一方面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要以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3]4,无产阶级需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421,为未来世界创造物质基础。所以无论是从客观现实还是从社会发展动力上讲,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

马克思将现代化任务赋予一个组织实体——共产党。马克思通过翔实系统的科学论证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13,那么无产阶级胜利如何取得呢?马克思将这一任务及后续任务交给了一个组织实体—共产党。由共产党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3]413,形成阶级力量,“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421,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421。从而指出了共产党现代化任务实施路径:唤醒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组织动员无产阶级力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行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现代化理论在俄国获得系统发展并付诸实践。在俄国实践中,列宁建构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现代化理论。理论上,坚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抵制与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用党的纲领巩固思想、统一思想;政治上,批判 “经济派”对自发性及经济斗争的崇拜,确定社会民主党有别于工会、工人联合会等其他组织的领导地位;组织上,强烈批判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强调以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建设成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革命家组织”,通过组织的统一保证党的团结和步调一致。作风上,厉行节约,党员违法从重处罚。建立新政权后,布尔什维克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明确“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7],并致力于俄国电气化事业规划。之后立足俄国小农经济落后实际推行新经济政策,规划了俄国“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等等的马上”[8]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同时“建立起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7]255以发展经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与后续斯大林等所进行的大工业建设为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也提供了警戒。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任务接棒至中国场域,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生成

民国初期掀起政党建国浪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党建国家成为主流潮流,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试图效仿西方宪政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其多党制建国方案。这一时期,各类政党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鼎盛时期达三百有余。现代政党发起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试图通过“军政、训政、宪政”[9]建构现代民族国家。但由于旧势力强大,加之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和两面性,随着袁世凯称帝,竞争性政党制度破产,被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政府最终也沦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进程受挫。

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与权力保障。蒋介石政府统治时期主要有三种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成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立党,通过阶级分析明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10]3-9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取得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决定性胜利。1948年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共发布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1]1165的“五一口号”,同中国共产党一起致力于新的国家的建构,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政党中心主义逐步塑造了“政党—国家”[12]型政治生态,确立起其在党政关系、党社关系、党际关系中的领导地位,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领导党[13]。

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生成,现代化道路建构开启。此命题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命题的提出者、现代化道路的建构者,其阶级属性、理论思想、政党使命等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有形态;另一方面,道路每一个层面设定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关系处理,整个道路架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先发现代化国家崇尚自发秩序、自由竞争的现代化道路,也迥异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依附性、欠发展性现代化道路,而是呈现典型的“政党领导、使命驱动”[14]特征,中国共产党“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5]。

二、 阐释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

自中国共产党开启现代化进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阶段,其从本体建构、保障机制、风险防御机制三个维度建构起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突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运行的直观模型。

(一)本体建构

现代化道路的本体构成主要有主体、属性、方案、途径等核心要素,实践主体决定道路属性,道路属性为现代化建设方案和途径前置规定性,这些核心要素负载各自功能,搭建起现代化道路的本体架构。

1.主体:结构性设定

现代化行为主体包括现代化道路设计者与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设计者,是主导,为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道路指引、方案设计,承载领导、示范、协调功能;人民群众是现代化事业建设者,是主体,承载创造、实践、集群优势。此种主体功能的结构性整合既供给了前导性的牵引力,又供给了强劲的驱动力。

理论上,“人们的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有差别”[16]64,“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17]151,“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显然是绝对不行的”[16]64,共产党“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413,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政党和群众的结构性分化是客观存在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自觉,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中主动担当救亡图存民族使命,而群众亦在众多政治力量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就选择了其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以这种主体结构性设定和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又是历史生成的。

2.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本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阵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8]。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制度和实践上践行社会主义原则,在纲领旗帜上将社会主义写在党章、纳入宪法、设计进现代化建设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限定是社会主义。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在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之初便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29。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0]344;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要求,以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群来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

3.方案:差异化整体性推进

时间维度,阶段式渐进与跨越。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1984年,邓小平明确中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世纪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的两步走”:以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为界,相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重申“新的两步走”并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