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向度及价值逻辑
作者: 董潇珊 陆永胜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
基金项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项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ZT-211028603)。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01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再次确证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的时代内涵。从概念生成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化特质,更表征着由大国迈向强国目标的进程中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内容的丰富及质量的提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与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相融共生的,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是构筑人民美好精神家园、逐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只有建构与物质生产、精神消费相匹配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盈和富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建设为人类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场域和现实条件,追求丰裕富足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社会外部规制和内部价值秩序指引下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纵览既有的研究成果,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阐释、现实掣肘、实践路径等方面[3],但鲜有学者从文化向度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有必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完整地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逻辑。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认知框架,阐明文化建设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贯彻落实文化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文化场域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须关注的三重要义。
一、文化认同: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
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文化是延续社会文明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基于价值维度,文化通过构建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塑造与特定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人,从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文化认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维度,指向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倾向抑或是信仰归宿,也是个体关于文化品质的普遍自觉和精神境界的逐渐养成,能够积淀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文化土壤。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合理模式的前瞻性布局。
(一)文化理性共识与人的精神世界建构
文化是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且不受单个意志所影响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建构个体精神世界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文化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但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使其由个人意识上升为社会意识、由主观精神升华为客观精神,当个人的意识、精神和价值观念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凝聚着社会主流价值共识的文化环境。在一定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与制约下,人的精神层面会逐步形成关于文化形态的认识与判断,其中对主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认知是主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内在基础。文化依据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引导人的思想意识并实现价值整合,培养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价值秩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此意义上,人只有建立了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自觉接受文化的培育和熏陶,这个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过程。因此,以文化形塑人的理性价值共识是建构其精神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唯物史观语境中,“精神”被理解为与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精神”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独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主观存在状态的理想归属,也是人的心理、情感、意志、情绪和心境发展过程的描述与概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等级所组成,并以金字塔形状由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逐级递进。对人类而言,吃喝住穿等维持生存的自然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便会生成对纯粹自然秩序不断追求和超越的精神需要。在此过程中,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人们构建强大精神世界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衡量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出发,文化理性共识的生成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前提基础,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在对文化理性认同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达致理想的生活状态。因此,构建个体美满充盈的精神世界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全社会呈现出求真尽美、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才能在价值层面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精神生活质量的持续跃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4],明确了文化发展与精神生产的和谐统一,为保障个体在群体认同中更好地获取精神资源开辟了文化支撑场域。文化是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化和对象化体现,不同个人会依据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性建构,人必须首先建立起对文化的理性认同,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才能在精神层面形成符合主流价值共识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只有这样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命才能得以建构。
(二)文化价值认同与人的精神生活充盈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包含了精神生活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5]190。精神生活关系着人的思想、性格、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培养,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层面的价值表达方式,所表征的是以价值为本位的正当性以及在合理性意义上人类精神生活的总体逻辑。从文化认同的情感维度看,价值认同在主体的精神层面构成了一种多向度的生存状态,能够实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精神互通与价值契合,为充盈人的精神生活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文化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以共识性的文化力量塑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找到精神归属,激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认与情感共鸣。个体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是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方面,正是因为主体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先进文化的精神归属与情感共鸣,所以不同主体在自身精神生活的建构中,才不至于产生思想困惑或信仰迷惘,而是在深层意义上以先进文化为指引,不断丰富和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品质及其富裕程度。
文化价值认同标志着人们探求理想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由“外”向“内”的新发展阶段,即更加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向度。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6]162,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要从自身的目的性出发寻找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体现了人向往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精神生活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相联系的,既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生活,亦有相对于经济生活而言的文化生活,还包括具有超越维度的信仰生活,这些共同构成精神生活的生成之基[7]。在有意义的文化实践中,人们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与羁绊之后,便开始向内探求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文化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着人们追逐超越物质生活之外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8]。文化内蕴的“精神性”价值输出,外在规定着或者直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准则,成为不断丰富和充盈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厚根基。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会在文化实践中生成对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共识,并从行为层面付诸具体的行为表现与遵循,如此便能够展现出精神境界的高阶,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在文化的理性认知上升为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便显示出人的精神生活现实性与超越性的高度统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9]169人的精神生活总是扎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因而塑造主体的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着眼点。人作为精神生活实践的主体,依据具有普遍共识性的文化理论塑造价值认同,在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交相辉映中寻找精神归属,进而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189。因此,在价值层面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有着牵制性影响,人们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同,在情感的融通与共鸣中构筑起精神生活的文化形态,在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文化信仰共鸣与人的精神境界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动建构的结果。从实践维度看,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它从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又将其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潜在地注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中,从而凝聚起社会主体对精神生活的实践共识与信仰共鸣,在共塑文化信仰的实践过程中启发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自主思考,引导人们在崇德向善中升华精神境界。文化信仰集中反映出某一个体或集体终极的价值追求,由现实的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既是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加强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及民族认同的根本性载体,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文明基础。每个民族均有其文化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世代交替与传承中的精神基因,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成为文化信仰共塑的坚实文化支撑。在共同文化信仰的有力指引下,人们能够从现实的文化实践中探寻精神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把自己形塑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人的精神境界高低与其所坚守的文化信仰及其在道德领域所付诸的行为实践状况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共塑文化信仰培育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以共同价值准则全方位规范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言行,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主动,也能够充分激发社会成员发挥其主体性地位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学者指出,“人的精神经由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超越,逐渐建立起更加丰富和具体的精神内容,挺立起更加崇高的生活意义,从而使精神生活从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丰富、从贫乏到充实,实现自身境界的不断提升”[10]。伴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在其奉行的文化信仰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也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从而力图超越生存性“洞穴”羁绊,在意义世界的追寻中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我。这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将在建立文化理性共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推动自身的精神生活实践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运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走向文化信仰共鸣的精神生活实践,将释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人民群众精神境界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性前进。一言以蔽之,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文化信仰体系指引下的文化活动是精神生产的灵魂,唯有在文化实践中满足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和期待,精神生活富足才能成为多数社会成员的常态。